山海之間,教育的光如何點亮星辰——麥蓋提縣第四中學 侯東梅
站在麥蓋提縣第四中學的這棵楊樹下,風起時沙沙作響的葉片,彷彿在訴說着兩年來的點點滴滴。當援疆征程即將畫上句點,老舍筆下“心裡直翻騰”的悸動,艾青“嘶啞喉嚨歌唱”的執着,穆旦“帶血的手”所傳遞的深情,在這片浸潤着胡楊精神的土地上,早已化作我最深刻的教育實踐與生命體驗,這段援疆歲月裡的每一個晨昏,都與這些文字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共鳴——它們不僅是文學的註腳,更是我們以教育爲筆,在邊疆土地上書寫的責任與熱愛。
初到麥蓋提時,我恰似老舍筆下那個開不了口的藝人。面對迥異的教學環境、基礎參差的學生,滿意的教育熱忱與陌生感激烈碰撞。記得第一次翻開學生作業,那些因知識斷層留下的空白,像無聲的叩問直擊心底。課堂上,有個叫阿依努爾的女孩總用書擋住臉,課後我找她談心,她小聲說:"學不會,乾脆不學了。"那晚,我望着援疆樓外的月光久久難眠,我知道這裡的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份打開世界的勇氣。此後,我將山東教育的經驗與當地學情反覆磨合,開啓了"一節一備課"的日子,白天在辦公室打磨教案,夜晚對着電腦反覆修改,把每個知識點都拆解成最通俗易懂的樣子。我把日照海邊的貝殼帶進課堂,講碳酸鈣的分解;用新疆姑娘的艾德萊斯講解酸鹼反應。我爲每個學生建"成長檔案",記錄他們的點滴進步。後來,阿依努爾會主動舉手提問了。畢業那天,她悄悄對我說:"老師,是您讓我相信,大漠裡的孩子也能看到大海。"那一刻我知道,我們跨越千里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是點亮夢想的火種。
艾青說“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嘶啞裡藏着執着,更藏着深情。援疆的日子裡,我深刻體會到,教育不是單方面的給予,而是雙向的滋養。爲了幫助畢業班衝刺中考,我和工作室的成員以及各個學校的化學骨幹教師一起專研考點,模擬真題。晨光熹微時,我已在梳理考點;夜深人靜處,備課筆記上的批註仍在生長。高強度的工作讓喉嚨沙啞成了常態,可看到一次次的模擬成績在提升時,所有疲憊都化作欣慰,有個內向的女孩在模擬考後偷偷塞給我一顆潤喉糖,紙條上寫着“老師,您的聲音像天山的泉水”。那一刻我懂得,教育者的堅守,就是要用生命的熱度焐熱知識的火種,哪怕聲音嘶啞,也要爲這片土地上的夢想全力而歌。
教育的真諦,往往藏在那些與孩子相擁的瞬間。穆旦“帶血的手”所蘊含的深情,在無數次心靈的對話中,化作我們與孩子們之間最溫暖的聯結。憑藉多年班主任的經驗,我利用晚自習時間,用精心製作的PPT講述着我兩個學生逆風生長的故事。我對他們說:“知識是穿透戈壁的朝陽,是飛出大漠的翅膀,只有奮力奔跑,才能擁抱更遼闊的遠方!”。中考前夕,我像守護麥田的守望者,時刻留意着孩子們的狀態,當看到他們焦慮、迷茫,我便用溫暖的話語撫平他們的不安。當學生們查到成績、收到錄取通知書時,我比誰都激動,彷彿看到戈壁上綻放出最絢爛的花。如今,我的課代表努爾艾力在北京求學。他經常在微信裡興奮地發來消息:“老師,我去了清華園!”“老師,我看到天安門的升旗了!”“老師,我化學考了我們班第一名”這些跨越山海的分享,讓我知道,教育播下的種子,已經在孩子們心中長成了參天大樹,而這份師生情,也在歲月裡愈發醇香。
有一次,去庫木庫莎爾鄉中心小學實驗送教,看到孩子們圍着實驗器材眼睛發亮的樣子,我的眼眶溼潤了。有個小女孩小心翼翼地問:"老師,我們真的能像您一樣,做出會變色的水嗎?"那一刻,我更加堅信,教育的真諦,就是讓知識在最貧瘠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2023年9月,日照市新營中學與麥蓋提縣第四中學結對共建。我們組織兩校學生開展書信交流,新營的孩子說:"你們在沙漠裡追逐夢想的樣子,比海邊的日出更動人。"而新疆娃娃則寫道:"原來海浪和胡楊一樣,都在訴說生命的倔強。"這——就是教育最溫暖的模樣。
離疆的日子越來越近,努爾艾力從北京發來視頻。他說:"侯老師,您就是帶我走出大漠的那束光。"鏡頭裡,他身後的牆上貼着我們的合影,旁邊有一幅字:"知識是穿透戈壁的朝陽"。那一刻我懂得,教育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心與心的對話。新時代的教育家精神,就藏在每一次俯身傾聽的耐心裡,在每一回反覆打磨的堅持中,在每一雙被點亮的眼睛裡。
兩年援疆行,一生援疆情。回望這片浸潤着汗水與深情的土地,我深知自己不過是萬千援疆隊伍中的一隻“飛鳥”。但每一隻飛鳥的振翅,都能爲天空增添一份力量;每一位教育者的堅守,都在書寫民族團結、家國共榮的時代答卷。我將帶着這份跨越山河的教育情緣迴歸,我會把麥蓋提孩子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更多人瞭解教育援疆的意義;我會將東西部教育融合的經驗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我深知,教育是一場跨越山海的接力,而我們,既是傳遞者,也是見證者——見證着知識如何跨越戈壁與海洋,見證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何在一代代孩子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而麥蓋提的星空下,那些被點亮的求知火種,那些被託舉的成長夢想,終將匯聚成照亮邊疆未來的璀璨星河。
(責任編輯 陳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