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學院:“暖風支教”7年堅守,點亮深山裡的星光

盛夏的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中房鎮,蟬鳴聲在山間迴盪。閩江學院人文學院“薪火—暖風支教隊”的隊員們又一次踏進這片熟悉的土地,爲孩子們帶來知識與希望。這支由漢語言文學、歷史學等專業學子組成的隊伍,自2019年起,連續7年奔赴中房鎮,共選派140餘名志願者參與支教,累計爲700餘名中小學生開設800餘課時豐富課程,用青春與熱愛續寫一場跨越山海的“教育之約”。

羅源縣中房鎮地處偏遠,教育資源有限,許多留守兒童常年與祖輩相依。2019年,支教隊首次踏入這片土地時,面對的不僅是35℃高溫下沒有空調的宿舍、紗窗縫隙鑽入的蚊蟲,還有孩子們怯生生的目光。“第一次上課,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孩子寥寥無幾。”首批隊員回憶道。

困難沒有嚇退這羣年輕人。當地政府爲宿舍加裝風扇、改造熱水系統;隊員們則用“課後素質拓展”拉近與留守兒童的距離——老鷹捉小雞時故意放慢腳步,丟手絹的歌謠裡藏着鼓勵。

該院2022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黃鑫源曾是中房中心小學的一名小學生,大學考入閩江學院後,她主動報名回到母校支教。“我想回到那個曾經孕育我的地方,把我所學到的知識和看到的世界,分享給那裡的孩子們,讓他們也能感受到夢想的力量。”

在支教的日子裡,黃鑫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她還帶來大學校園的照片,給孩子們講述大學精彩的生活。山區孩子們的夢想中漸漸多了“我長大了也要像黃老師一樣,回來幫助更多的人”的夢想。

像黃鑫源這樣的“反哺者”並非個例。該院歷史學專業的學生錡宇宸連續3年來到中房,被孩子們親切稱爲“小宇哥哥”。3年間,他帶孩子們剪紅紙成花鳥,執毛筆寫春秋,更在太極拳的一招一式中傳遞文化自信。“14天不足以改變一生,但足夠播下一粒種子。”他感慨道。

留守兒童杜武鼎的故事,詮釋了“種子”的力量。2019年,他的兩個姐姐接受支教後,總在家比劃五禽戲、展示剪紙和窗花。2020年,支教隊員開展了線上支教活動,內向的杜武鼎第一次在評論區提問,老師的鼓勵也讓他愛上了這些充滿趣味的課程。此後的每年夏天,他成了最積極的學生,會主動幫助內向的新同學,還會在結營儀式上自信地唱歌。

被問及爲何如此執着,杜武鼎指着教室牆上自己畫的向日葵,他說:“等我長大了,也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樣,把這麼多好玩的知識教給更多小朋友!”

這樣的蛻變並非偶然。支教隊因地制宜,以“紮根傳統,文化啓智”爲核心,設計國學誦讀、非遺剪紙、甲骨文粘土畫等課程。八段錦的晨練、油紙傘的製作、竹草編織的體驗,讓傳統文化可觸可感。

如今,這支隊伍已成爲閩江學院校地共建的典範。學校將中房鎮納入實踐育人體系,當地政府則提供政策支持,讓“高校賦能+地方搭臺”的模式持續深化。7年堅守,沉澱下無數動人細節:孩子們遞來的野花,作業本上歪歪扭扭的“謝謝”,那句年年響起的“老師明年還來嗎”……這些細碎的溫暖,成了夏天最難忘的記憶。洋溢着青春力量的學子們用堅守證明,教育的薪火,終將燃亮深山裡的追夢星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黃星 通訊員 黃甜甜 黃子晴)

作者:黃星 黃甜甜 黃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