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學院:“行走的招聘會”跑出精準就業加速度

2025年暑期,閩江學院創新推出“行走的招聘會”就業賦能社會實踐計劃,打破傳統校園招聘壁壘,提前啓動2026屆畢業生就業工作。校內各學院組成的20支實踐隊分赴上海以及福建廈門、莆田、龍巖等產業集聚區,帶領214名2026屆畢業生深入企業生產一線。

在車間、實驗室、研發中心等真實場景中,學生們通過“場景化教學—沉浸式跟崗—精準化匹配”三階模式,深度認知行業、驗證技能、精準定位崗位,最終促成71人提前達成就業意向,探索出一條高質量充分就業新路徑。

場景化教學:把課堂釘在產業鏈卡點上

“溫度190℃、時間15秒、壓力中檔……”在泉州經濟開發區福建賽牡丹數字科技車間,閩江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學生陳鴻澤一邊核對設備參數,一邊小心翼翼地調整轉印膜位置。初次操作,他雖略顯緊張,卻格外專注。“沒想到看似簡單的壓印,竟涉及熱敏材料的熔點、受熱均勻性以及布料紋理等多重變量。”當圖案完美燙壓成型時,企業導師現場剖析的“熱傳導與壓強控制”在精密製造中的實際意義,瞬間變得清晰可感。

另一邊,地處福州長樂的永榮錦江智能工廠中控室,該校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學生焦果緊盯氣相色譜儀嚴控外標法誤差。“定量分析精度直接決定生產線質量!”她通過定量分析實操,將課本公式具象爲質量管控標尺。

“當抽象知識轉化爲可測量、可調控的參數時,便擁有了驅動產業的力量。”企業導師如是說。這正是閩江學院“行走的招聘會”場景化教學的縮影——企業導師將生產線變爲課堂,將抽象理論轉化爲直觀可操作的產業語言。

沉浸式跟崗:產線成爲最嚴苛的實戰考場

平潭百度智能雲千帆基地,計算機與大數據學院的21名學子正經歷沉浸式跟崗的淬鍊。作爲準“高精地圖構建師”,他們需要學習和攻克三維點雲標註的實戰關卡。

“電線杆點雲誤標成樹木,自動駕駛車輛就可能撞上障礙物!”每天連續八小時的標註考驗着眼力和算法理解力。高強度實戰中,學子們將課堂知識轉化爲精準數據標籤。最終,7名學子獲得數據標註崗實習邀約——產線成爲技能認證的終極考場。

位於福州閩侯的格升外貿公司裡,經濟與管理學院5名學子經歷5天高強度外貿特訓後,即刻投身爲期3周的量化考覈戰場。他們操盤智能選品系統、情感分析客服、廣告投放算法三大數字武器,征戰社交電商平臺、攻破客戶跟進實戰沙盤,以全流程考覈通關戰績印證AI賦能效能,得到企業導師充分肯定。

數智時代下,大學生的職場“實戰”能力考覈被大大前置,只有將課上所學迅速轉化生成、靈活運用,才能成功應對現實複雜問題與嚴峻挑戰。

精準化匹配:能力現場認證取代簡歷海投

廈門小題旅行公司的“立體選才”現場,顛覆了傳統人才評估模式。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蔡崇躍遞交簡歷後,HR專家當場“翻譯”其校園經歷,將其“運營社羣”經歷量化評估爲“主導用戶增長”的實踐成果。

模擬面試環節中,企業考官則重點考察了學生個人新媒體賬號的運營邏輯,針對內容定位模糊、用戶互動不足等痛點,提出了聚焦垂直領域深度內容等優化建議。最終,2名學生憑藉現場表現直接斬獲運營崗實習機會。該公司運營主管、閩江學院校友張豹爲實踐隊員點明關鍵:“算法邏輯、內容製作、實踐經歷比專業背景更重要。”

在福建拓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無菌車間內,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10名學子追蹤了發酵菌種活化、製劑純化至無菌封裝全鏈路。他們重點實踐了“生物工程技術崗”必備的發酵參數調控、“智能生產管理崗”所需的數據流分析,以及“質量檢測崗”對微環境安全指標的精準把控等核心技能,其專業能力獲得企業認可,促成4人當場收穫菌種培育等技術崗邀約。

“行走的招聘會”就業賦能社會實踐是閩江學院響應國家就業優先戰略的主動作爲和創新範式。“讓人才在真實戰場鍛造競爭力,讓企業在生產一線發現價值。”閩江學院學工部副部長李友山認爲,這場“生產線上的育人革命”正重構就業生態,將精準就業的“最後一公里”踏成通途。(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黃星 通訊員 李曉濱)

作者:黃星 李曉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