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堅守暖瑤鄉
2015年,50歲的桂林銀行安保部經理莫日發主動請纓到廣西全州縣東山瑤族鄉白竹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一干就是10年。在當地村民眼裡,莫日發做成了很多大事,帶領村民將一個落後山村建設成和美家園。每到任期結束之際,萬般不捨的村民就聯名請願,先後3次請求有關部門讓他留任。
莫日發清楚地記得,駐村報到首日,車子就困在了泥濘的道路中。地處高寒山區的白竹村四周羣山起伏,地勢險峻,交通不便,信息不暢。駐村後,他發現全村13個自然村中有11個缺水;全村沒有路燈,變壓器太小,村民用電壓力鍋竟然煮不熟米飯;村集體經濟收入爲零……
面對困難,莫日發先是以黨建引領聚人心,把村民擰成一股繩。他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規範開展黨組織生活,吃透扶貧政策,以黨建促脫貧。他與村幹部用兩個多月的時間遍訪了全村13個村屯,理清了發展思路。
緊接着,莫日發從解決村民最關心的水、電、路等問題着手,改善村裡的基礎設施。他先後爭取1000多萬元資金,修了6條通村公路,完成21公里通村道路和16.5公里村內巷道硬化,安裝460盞路燈,解決215戶飲水安全問題,改善了白竹村的生產生活條件。
同時,莫日發想方設法推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他與村幹部一起,引導村民建設種養及加工基地5個,打造東山靈芝雞、東山香豬、東山金槐茶、東山鮮玉米等多個“東山”字號品牌,村裡的脫貧戶去年人均收入突破1.4萬元。
在後盾單位的支持下,莫日發探索“銀行+商戶+合作社+農戶”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模式,通過白竹村村民合作社發動、鼓勵村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分別成立了紅梨園、瑤香雲綠茶園等產業幫扶基地,安置31戶脫貧戶在基地內工作。同時藉助桂林銀行資源和渠道優勢,種植金槐、豆角、紫米、節瓜、辣椒等特色農產品,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保持在65萬元以上。
十年如一日的駐村,莫日發早已成了白竹村的“代言人”。他說,是村民的信任、後盾單位的鼎力支持、老兵的黨性,讓他在這座小山村紮根。
“現在,白竹村的農產品走出深山、走向城市,實現了‘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產供銷一體化幫扶轉變。”莫日發說,“看着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我始終有用不完的勁兒!”(經濟日報記者 童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