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研究生支教團:20餘年接續閩寧山海情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剛結束寧夏支教之行的廈門大學學子蘭佳祥說。當初正是受到這句話的感召,蘭佳祥成爲廈大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
近日,2024年度全國志願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名單發佈,由共青團中央推薦的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榮獲“最佳志願服務組織”。
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廈大團委書記張晴介紹,當時,作爲參與“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的首批高校,廈大響應團中央、教育部號召,開始組建研究生支教團。算上今年夏天剛出發去寧夏的第27屆支教團,廈大研究生支教團共派遣了414名支教隊員。
蘭佳祥還記得自己是在去年7月13日抵達寧夏隆德的。他們在寧夏做的第一件事是和青少年活動中心聯合組建了一個爲期兩週的公益興趣班。興趣班結束後,廈大學子爲寧夏孩子們組織了一場文藝匯演,邀請學生家長前來觀看,在舞臺上呈現孩子們過去半個月的學習成果。
剛從福建來到寧夏,蘭佳祥和同學們有一個小困難要克服——當地方言。“我們在當地開完第一個會後就發現,這邊的領導和老師開會都會用方言。”蘭佳祥說。當地帶他們的老師會給他們用普通話複述一遍基本內容,廈大同學也嘗試努力去聽、去學習本地方言。
蘭佳祥說,在隆德縣城,他們經常會碰到很多老百姓跟他們熱情地打招呼,比如學校門口超市的老闆娘和快遞站的人。當地人一聽他們口音不一樣,就會親切地問他們是不是從南方來的,一聽說是來支教的,就會問是不是大學生。“從工作到生活,能感受到當地人的熱情和親切,這種氛圍對我們很快融入並克服語言難關有很大幫助。”蘭佳祥說。
9月開學後,廈大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正式在各自所在學校參與教學工作。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盧宇翔被分在永寧縣閩寧鎮的閩寧中學教八年級地理。在教學中,盧宇翔發現班上很多學生在初一時基礎未打牢,進入初二後,在地理學習上很吃力,跟不上課程進度,有一部分學生甚至產生了放棄學習的念頭。“有的學生還缺乏基本生活常識,都不知道‘零度結冰’的概念,這對他們學習地理有很大的阻礙。”盧宇翔說。
基於這種情況,盧宇翔每節課大約安排一半時間進行課本知識教學,另一半時間幫學生補不足的基礎知識。他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海洋、沙漠等自然地理知識時,會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或視頻,還會用到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對多彩的世界有更具體的認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爲了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盧宇翔還在班上實行“積分集市”制度。學生通過完成作業、認真聽講、回答問題、成績進步等方式可獲得積分,達到一定積分便能兌換獎品。“希望能通過這種形式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產生努力向上的動力。”盧宇翔說。
盧宇翔班上曾有一名學生基礎薄弱、學習態度消極。經過他一個學期的耐心引導和積分激勵,這名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從以前的20分提升到了60分。盧宇翔說,看到學生在自己幫助下取得進步,比自己努力進步更有成就感。
“我覺得來寧夏支教的意義是激發當地孩子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渴望。”廈門大學第25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林藝玲說。林藝玲是福建漳州人,在抵達寧夏前,對當地環境還有些擔憂。到了寧夏後,她發現這裡的物質條件與以前學長學姐那個年代相比已經改善很多。林藝玲那個時候經常會思考:自己來寧夏支教的意義是什麼?她想,應該是讓孩子們燃起去外面世界看看的好奇心。
鑑於此,林藝玲後來在課堂上會給孩子們展示外面世界的豐富多彩,有時也給他們分享自己在廈門大學的求學生活。有一次,林藝玲專門騰出時間,給孩子們播放了以張桂梅爲人物原型拍攝的電影《我本是高山》。“那天電影放完後,好多孩子過來跟我分享他們的感受。”林藝玲說,這些孩子們都特別受鼓舞。她還觀察到,許多女生一邊看電影,一邊悄悄抹淚。
廈門大學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周慶一介紹,爲了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寧夏學生獲得經濟支持完成學業,也爲了激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廈大研究生支教團發起“這條小魚在乎”獎助學金項目,在社會愛心人士和學生之間架起橋樑。
在寧夏支教期間,周慶一和研究生支教團成員要摸排當地經濟困難學生的基本情況,與支教學校合作對學生進行談話、家訪、審覈等工作,再與全國各地報名項目的資助人溝通,向他們介紹學生情況,幫助資助人與學生結對。
周慶一告訴記者,在家訪過程中,他感覺自己更進一步走進了寧夏,貼近了自己的學生和當地民衆。有一次家訪,一名寧夏本地教師帶周慶一去學生家,車程近一個小時。這名學生來自單親家庭,與母親相依爲命,且母親身體不好,無法工作。學生的父親和雙胞胎哥哥在他幼時相繼意外離世。
周慶一回憶,當時一進入學生家,目之所及是自己想象不到的艱苦。“這個學生是我的課代表,平時在學校很懂事,非常積極向上,完全沒有想到家裡條件這麼困難。在家訪中,我甚至感覺孩子比母親還要堅強。”周慶一說。
張晴介紹,20多年來,廈大研究生支教團在寧夏除了立足三尺講臺教書育人,還一直堅持開展“這條小魚在乎”獎助學金公益項目,目前已累計募集善款1800餘萬元,資助了近3萬名困難學生。
廈門大學心理諮詢與教育中心教師張秀麗是1999年首批廈大赴寧夏支教的學生之一。當年剛畢業的張秀麗一抵達寧夏就被分去教高三畢業班,班上有些學生看着比她還高、還成熟。“前不久,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張當年跟學生的合影,還有人問我:這是你和你的學生?”張秀麗說。
張秀麗特別提到了她當年支教時的一名學生——韓鬆年。韓鬆年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又回到寧夏成爲一名體育老師。“我的這個學生特別厲害,他用自己的體育專長,給學生創造訓練條件,教的學生有好幾百人陸續考上了體育類專業或大學,他本人也被評爲寧夏‘教書育人楷模’。”張秀麗說。
韓鬆年如今取得的成就讓張秀麗非常驕傲,也讓她看到了當年自己努力教學的價值和意義。張秀麗說,看到一代代研支團的教育接力,她就會想起當初感召自己去寧夏的那句話——“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