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淶源:教育之光點亮山區蝶變

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現在集團化辦學,咱這村裡的娃兒,直接就能上好學校,老師好,管理也好,跟城裡的娃享一樣的福。”近日,在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教體局院內,南馬莊村的村民們滿懷感激,將一塊刻有“享受優質均衡教育 助力山區教育振興”的牌匾鄭重地交到教體局負責人手中。

據瞭解,爲破解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難題,淶源縣將集團化辦學作爲關鍵一招。以城區名校第二中學、燕趙學校爲龍頭,採取“核心校+成員校”的模式,組建教育集團,覆蓋城區與鄉村薄弱學校。這不僅僅是名稱上的聯合,更是深度的融合:集團實行“五個統一”管理模式,即課程設置統一、學科教研統一、“導學案+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統一、教學常規要求統一、成績考覈評價統一,實現管理機制的深度融合。一套組合拳下來,曾經“吃不飽”的鄉村學校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優質資源,真正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跨越,城鄉教育的鴻溝被有力彌合。

淶源教育蝶變的背後,是縣委、縣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堅定決心和系統謀劃。《淶源縣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重磅出臺,勾勒出清晰路徑:真金白銀投入——縣財政每年單列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教育發展,併成立教育發展促進會,撬動社會力量捐資助學,表彰先進教師團隊,獎勵優秀學子;優化佈局結構——統籌推進集團化辦學,着力構建涵蓋高中、初中、小學的“2348”優質均衡發展新格局,即教育“兩個龍頭”(第一中學、職教中心)、初中教育“三駕馬車”(第二中學教育集團、燕趙學校教育集團、淶源中學教育集團)、小學教育“四樑八柱”(第一小學教育集團、第二小學教育集團、淶源小學教育集團、燕趙學校小學部教育集團、八所優質的鄉鎮大規模學校)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淨化育人環境——創新發布《社會事務進校園准入清單(白名單)》,明確界定允許進校園的活動,爲學校“瘦身減負”,構建起家校政社企協同共育的良好生態。

集團化辦學不僅整合資源,更注重師資力量的“活血”。來自高碑店等地的骨幹教師,成爲支援鄉村教育的重要力量。趙麗寧便是常駐南馬莊小學的支教教師之一。從支教第一天起,她就主動請纓擔任一年級班主任。孩子們從最初的怯生生,到如今像盼親人一樣盼着“趙老師”。近日,當趙麗寧等人支教期滿返程時,校園裡瀰漫着濃濃的不捨,家長們緊握她的手道謝,孩子們小臉上寫滿依戀。

深知教師是立教之本,淶源縣啓動“強師工程”,《縣級名校長名師工作室建設實施方案》目標明確——三年內建成10個名校長工作室、100個名師工作室。這些工作室由縣域內頂尖的教育者領銜,聚焦管理創新與教學改革,通過“名師帶徒”、課題研究、送教下鄉等方式,輻射引領全縣教師隊伍專業素養整體躍升。

打破校際壁壘,淶源縣組建了多個跨學段、跨區域的學科教研聯盟。聯盟定期開展主題教研、同課異構、教學競賽、優質課展評等活動。在數學教研聯盟的一次“同課異構”研討中,城鄉教師同臺切磋,不同教學思路激烈碰撞,最終提煉出更適應山區學情的教學模式。這種深度協同,有效激發了教師內生動力,成爲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強勁“助推器”。

如今,淶源教育結出碩果,優秀學子數量持續增長,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在市運會上先後榮獲保定市初中男子籃球賽、啦啦操比賽冠軍,爲國家、省市輸送優秀運動員百餘名;師生在河北省“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馬蘭花開遍太行山”合唱比賽及各級學科競賽、文體活動中屢創佳績。未來,淶源將持續深化改革,讓教育之光照亮每個孩子的成長之路。(孫浩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