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心靈愈站 | 孩子抑鬱了,父母應該怎麼做?心理專家:多給孩子支持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5日訊自從兒子查出抑鬱,張女士時常崩潰,躲在房間裡大哭。她一遍遍地問自己:“是不是我沒把孩子帶好,所以才讓孩子遭這份罪?”甚至開始自責:“我是不是不配爲人父母?”其實,孩子抑鬱,不是當父母的失敗。抑鬱成因複雜,既和生物學因素有關,又和心理因素有關,比如性格、原生家庭、早年創傷等,還和社會因素有關,比如環境、壓力。可以說,抑鬱症是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生模式=性格傾向×外在環境×各種教育×生活事件,因爲是乘號,所以變數很多,特別複雜。因此,把孩子抑鬱的原因全都歸咎於父母身上完全不合理。

圖片與本文無關

那麼,孩子抑鬱了,當父母的到底該怎麼做?對此,鈕釦家庭教育的心理諮詢師韋榮梅建議家長們通過以下方式去改變。

社會是一個大整體,改變起來並不容易,而且需要時間。而父母作爲單個的羣體,作爲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資源,變動起來相對容易。這時父母要保持開放性,自我反思:我可以改變些什麼。

1、最容易改變的,就是說話。

不能衝着孩子抱怨,質問“別人都好好的,咋就你抑鬱了”“你怎麼就不能像隔壁家孩子一樣開朗”。孩子本來就心裡難受,父母這麼一說,就像往傷口上撒鹽,讓他更自責、更自卑,整個家庭也會陷入互相埋怨的惡性循環。所以,接受孩子現在的狀態。不管孩子現在情緒多低落、行爲多反常,父母都要明白,孩子不是故意這樣,而是生病了。

2、給孩子支持。

很多人以爲孩子抑鬱是受到重大事件的影響,比如霸凌,父母離婚,被老師區別對待。實際上,在孩子的生存環境裡,除了這些小概率的重大事件以外,更多的是每天的日常事件。正是這些在成年人眼裡不值一提的日常事件,纔是構築孩子心理走向絕境的主要成分。當孩子無法從家庭得到支持,除了生生的忍耐,沒有任何其他希望。如果他的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是如此,長期活在壓抑和忍受中,那確實離抑鬱不遠了。所以,要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特別是幼小的時候,給孩子很多的支持體系,包括物質和精神。避免在家中批評、指責孩子,也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抑鬱症狀,以免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

定期與孩子進行開放、真誠的對話,是增進親子關係,瞭解孩子內心想法的有效方式。在對話過程中,父母要放下身段,認真傾聽孩子的感受,不打斷、不評判,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

同時,父母要向孩子表達無條件的愛,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父母永遠是他們最堅實的依靠。

閃電新聞記者 郝彬潔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