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家孩子,總是拖延寫作業?看看家長應該怎麼做
從小學到高年級,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一直都是家長最頭疼的話題之一。
幾乎每個家長都會經歷過那種“媽媽喊了十次,孩子纔拿起鉛筆”的局面,甚至到了晚上,家長已經準備好了“最後的晚餐”,孩子卻還在一邊哭一邊寫作業。
那一刻,不禁感嘆:“如果有個速效藥可以讓孩子愛上寫作業就好了!”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發現,常常用力過猛的催促和無盡的責罵,不僅沒有讓孩子更自覺,反而讓他們在寫作業這件事上越來越沒有動力。
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主動寫作業,甚至把它變成一種享受呢?
其實,答案比想象的簡單——從信任、環境和興趣出發,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和成就感。
1. 把寫作業的責任交還給孩子
記得在我兒子剛上學時,每次放學回家,我幾乎都要用雷霆萬鈞的語氣問上一句:“作業寫了嗎?”
這種問題像是家常便飯,簡直成了我和兒子每天的例行公事。
我甚至連他拿起鉛筆的時間都能預測到——至少得等到他玩了一會兒遊戲,甚至到了晚餐時間,我纔會看到他那一隻慢吞吞的筆。
這一切,看似是家長關心的表現,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獨立性的削弱。
漸漸地,我意識到,如果總是控制孩子的學習,反而會讓他養成依賴的習慣。
因此,我做了一個很大膽的決定——不再催促,不再幹涉他做作業的時間,甚至不再問他“作業寫完了嗎”。
唯一的要求就是:每晚十點半前必須上牀睡覺,做作業的時間自己掌握。
起初,孩子抱怨不斷,甚至有點不知所措。
但在幾次因作業沒寫完而受到老師批評後,他開始主動承擔責任,作業也開始逐漸按時完成了。
這不僅是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也讓我明白:
讓孩子真正理解寫作業是他的責任,而不是父母的指令,反而能激發他自覺地去完成任務。
第一次讓兒子自己掌握作業時間,我心裡忐忑不安。
那天,他照常開始打遊戲,我沒有催,自己在客廳繼續看書。
我靜靜地看着他,一個字都不說。
幾分鐘後,他自己自覺放下了遊戲機,說:“媽,我想做完作業早點睡。”我一時半會兒差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原來,自主選擇後的責任感,竟然能讓孩子這麼快成長。
2. 創造積極學習的環境
孩子的自控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學齡期,周圍有太多誘惑。
想要讓孩子主動寫作業,環境的影響不能忽視。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一邊寫作業,一邊能看到電視屏幕上光鮮亮麗的卡通人物,或者旁邊的哥哥姐姐還在玩手機,那種誘惑簡直無法抗拒。
於是,很多家長開始覺得:
讓孩子坐在書房裡,反而能讓他們集中注意力。
其實,這樣做未必完全對——關鍵不在於空間,而在於氛圍。
爲了讓兒子更專注寫作業,我特地把家裡客廳的佈置進行了調整,專門爲孩子們劃出一個小小的“學習區”。
大家都知道,孩子模仿大人的行爲很厲害。
於是,我和我的伴侶也開始在一旁做一些看似普通但極具示範性的事情——例如看書、寫工作報告、整理資料。
那些書本的擺放、寫字的聲音,甚至大人偶爾翻書的動作,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特別是在傍晚時分,家裡並沒有電視和手機的干擾,只有專心的學習氛圍。
結果孩子的學習動力,也漸漸在這個氛圍中慢慢建立了起來。
3. 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如果孩子只把作業看作是一個不得不完成的任務,那麼他寫作業時的心情自然不會好。
反而要通過培養他們的內在興趣和自主性,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本身的樂趣。
例如,我讓兒子決定什麼時間寫作業,甚至讓他自己選擇從哪一科開始,做什麼活動。
這樣的安排讓他產生了一種掌控感,逐漸地,作業成了他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一種“任務”。
對孩子的獎勵也很重要。
我開始嘗試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作爲獎勵,比如畫畫、玩積木等。
漸漸地,他開始喜歡上了自己的作業,甚至說“我今天寫得這麼快,自己都覺得有成就感!”
這種積極反饋對孩子的成長,幫助不小。
記得有一次,兒子在寫作業的時候,突然興奮地告訴我:“媽,今天我寫得好快,因爲我發現,寫完作業後我就能玩個小時的遊戲了!”
我笑着迴應:“嗯,遊戲是獎勵,不是責任!”
然而,孩子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已經把“獎勵”當成了“習慣”,看着他一副理所當然的模樣,我感嘆道:“看得出來,這是個典型的‘被獎勵’習慣了的模式啊!”
總的來說,想要孩子主動寫作業,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體驗自主學習帶來的責任感;創造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內驅力;最後,通過適當的激勵和反饋,讓孩子真正從學習中感受到成就感與樂趣。
這一切的背後,其實是一種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真諦並不是填鴨式地讓孩子去做,而是點燃孩子心中那把“想學習”的火,讓它自由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