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AMC併入中投!財政部所持股份無償劃轉至中央匯金
四大全國性AMC存在20多年後,再次迎來轉折節點。2月14日晚間,中國信達、東方資產、長城資產3家全國性資產管理公司(AMC)集體發佈公告稱,財政部所持公司股權全部劃轉至中央匯金。這意味着,籌劃多時的AMC股權結構調整正式落地。
第一財經從業內人士處瞭解到,此次調整系最新機構改革方案的一部分,可以更好實現股東與監管角色分離,對公司經營展業影響不大。至此,除中國華融(現中信金融資產)劃入中信集團外,中國銀河資產、中國信達、東方資產、長城資產這4家全國性AMC均由中央匯金控股或參股。
2月14日,中國信達公告稱,近日,公司接到控股股東財政部的通知,財政部擬將其持有的全部約221億股公司內資股(佔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的約58%)無償劃轉至中央匯金。本次無償劃轉完成後,財政部將不再持有該公司股份,而中央匯金將直接持有該公司上述股份,成爲公司控股股東。
中國東方資產、中國長城資產也相繼公告,前者劃轉488億股,約佔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71.55%;後者化轉377億股,約佔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73.53%。
事實上,相關消息早在2023年已經在業內流傳。根據2023年3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要求,要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按照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相關管理規定,將中央金融管理部門管理的市場經營類機構剝離,相關國有金融資產劃入國有金融資本受託管理機構,由其根據國務院授權統一履行出資人職責。2024年1月,第一財經瞭解到,這一改革籌劃已久。
中投公司成立於2007年9月29日,是依照《公司法》設立的主權財富基金,由國務院直接控股,組建宗旨是實現國家外匯資金多元化投資,開展境外投資業務與境內金融機構股權管理工作,在可接受風險範圍內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公司總部設在北京,註冊資本金爲2000億美元。
作爲中投公司下設的三大子公司之一,中央匯金根據國務院授權,對國有重點金融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以出資額爲限代表國家依法對國有重點金融企業行使出資人權利和履行出資人義務。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央匯金直接持有19家金融機構股權,包括銀行、保險、證券和綜合性機構。我國四大AMC成立於1999年,是經國務院批准,爲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化解金融風險、促進國有銀行改革和國有企業脫困而設立,專營不良資產業務,設立之初,大股東均爲財政部,經營期限設定爲10年。當時,中國東方資產對應接收中國銀行不良資產,中國信達對應接收中國建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華融對應接收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長城資產對應接收中國農業銀行的不良資產。
隨着經營期限被無限延長,各家AMC陸續完成股份制改革,並形成了各自的經營模式,但也在不斷擴大板塊佈局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不良資產主業,由此積累了不少風險。除中國華融2020年一度創下千億虧損外,其他幾家AMC近年來經營情況也呈下滑態勢。其中,中國信達2023年歸母淨利潤爲58.21億元,此前2017年高峰時期一度超過180億元;東方資產2023年實現歸母淨利潤15.26億元,此前多年,這一數據均在70億元甚至百億元以上,2022年驟降至25億元以下;長城資產自2018年盈利斷崖式下滑,2021年首次錄得85.61億元(歸母淨利潤)虧損,2023年實現扭虧,去年前三季度實現歸母淨利潤7.96億元。
近年來,行業在“迴歸主業”的監管要求下加速整改。2021年,亟需化解風險的中國華融通過420億元引戰增資,大股東由財政部易主中信集團(相關股權權益變動於2023年3月正式完成),管理層“大換血”,公司名稱也於2024年初變更爲中信金融資產。隨着中信集團入主、出售金融子公司牌照等“瘦身”計劃推進,公司改革化險迴歸主業的效果也逐步顯現,經營回到正軌業績扭虧。
同時,由中央匯金出資13.3%的中國銀河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內第5家全國性AMC,由建投中信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轉型而來,後者是爲承擔華夏證券非證券類資產的政策性處置任務於2005年9月成立。公司股東中,銀河金控作爲大股東持股65%,中央匯金持股13.3%位列第二大股東,南京紫金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金融街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中信證券分別持股1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