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升溫 資產代幣化起風
RWA升溫 資產代幣化起風
北京商報
近幾個月以來,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eal World Assets,即“RWA”)正成爲當下的一大熱詞。
從概念來看,RWA是指通過區塊鏈技術,將現實世界中廣泛存在的各種有形和無形資產,轉化爲可以在區塊鏈網絡上進行數字化表示和交易的數字代幣,本質上是基於真實世界資產在數字世界生成可交易的權證(Token)。
搭平臺、做中介、去融資,各類市場主體動作頻頻。RWA的核心價值在哪裡?與過往同樣宣稱上鍊的NFT、ICO有何區別?更重要的是,撇去估值虛高、流動性幻覺的泡沫之後,從業機構應該怎麼做?
RWA是什麼
被譽爲近年來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領域最重要且最具潛力趨勢之一的RWA,實際發展由來已久。早在2017年,加密貨幣領域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即“首次代幣發行”)亂象四起,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即“證券型代幣發行”)概念應運而生,其核心便是將現實世界的金融資產通過代幣的形式在區塊鏈上發行和交易。
隨着探索的深入,RWA作爲一個更廣泛、更中性的術語逐漸流行起來,它不僅包含證券型代幣,也包括大宗商品、發票、碳信用額等非證券型資產的代幣化,以及更復雜的結構化金融產品。時至2020年,DeFi(去中心化金融)迎來爆發式增長,展示了區塊鏈在借貸、交易、衍生品等金融活動中的巨大潛力,RWA被視爲連接傳統金融與DeFi的橋樑。此後,多家海外銀行、資產管理巨頭入場,在代幣化存款、債券、外匯、基金等方面進行佈局。
相較於此前的應用,RWA可轉換的資產包括房地產、知識產權、應收賬款、大宗商品甚至是文物。代幣化後,這些原本價格高昂、難以在短期內快速流通的資產可以像股票一樣被拆分、交易,普通投資人可以根據實際資金情況認購對應的份額,持有者則可以由此獲得融資支持。
過去三年間,以包容審慎態度擁抱數字資產業務的香港搭建起了監管框架。按時間路線來看,2022年10月,香港發佈《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明確提出推動金融創新和資產代幣化的戰略方向。次年11月,香港證監會發布《有關代幣化證監會認可投資產品》的通函,爲代幣化基金的發展提供了清晰的監管框架。2024年8月,香港金管局、香港證監會正式啓動了Ensemble代幣化沙盒,匯豐銀行、恆生銀行、螞蟻數科等開始在沙盒內進行概念驗證測試。
RWA相關業務在市場掀起熱浪,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肖颯認爲,RWA能夠激活非流動資產的流通性,降低投資門檻與交易成本,提升透明度與安全性。RWA的廣闊前景吸引了衆多市場機構參與,其在融資效率和成本上的優勢,使得傳統金融機構和企業紛紛佈局。同時,政策環境的友好爲機構參與RWA提供了有力支持,RWA市場得到了推動。
核心在於錨定現實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資產上鍊的玩法在加密貨幣領域並不陌生,早前火熱的元宇宙、NFT以及國內的數字藏品等玩法中,均有將現實資產上鍊的操作。
以NFT爲例,NFT(Non-FungibleToken)中文翻譯爲“非同質化代幣”,本質上是將現實資產在區塊鏈上進行密碼登記。從真實應用場景和實際交易情況出發,NFT產品包括圖片、歌曲、數字作品等。NFT市場火熱之時,引發了市場衆多機構參與其中,也曾有NFT拍出數億美元的天價,而熱度過後,只留下“一地雞毛”。
使用區塊鏈將資產使用權和加密貨幣合二爲一爲項目進行融資的ICO,更是早前就被金融監管部門廣泛叫停。通過ICO,參與者僅憑一份白皮書即可向全球發起募資,其中風險可想而知。
這一背景下,RWA被業內看作是將區塊鏈重新錨定實體經濟的合規嘗試。RWA與過往ICO、NFT之間究竟有何差異?肖颯指出,在應用場景方面,RWA與NFT、ICO存在顯著差異。RWA的核心在於其資產錨定現實價值,代幣代表的是真實存在的資產權益,如房產、債券或碳信用等,其價值來源於底層資產的實際表現。
“相比之下,NFT更多是數字資產的象徵性表達,主要用於數字藝術品、收藏品、遊戲道具、元宇宙土地等數字原生資產的交易。其價值依賴於稀缺性、文化認同或社區共識,而非實際資產支撐;而ICO則更多是基於項目未來預期的融資方式,缺乏底層資產支持,風險極高。”肖颯補充道。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共同主席於佳寧提到,RWA代幣化指向的是具備確權基礎、可計量現金流與法律認定的現實資產,其代幣化過程是在鏈上生成可追蹤、可驗證、可清算的權利憑證。相比之下,NFT更側重於數字產權的唯一性與不可分割性,多用於文化、藝術等場景;而ICO則主要源於原生項目的代幣發行,在估值、責任和監管維度上存在較大灰區。
盲目上鍊存風險
“資產上鍊得有價值才行,光代幣化不夠,還得有共識和應用場景,否則就是泡沫。”在有關於RWA的討論中,有讀者這樣評論。而在共識和場景之外,對於RWA參與者而言,還有監管政策、資產估值、技術安全以及代幣化資產流通和交易等諸多難題待解。
談及當前RWA的運行難點,於佳寧告訴北京商報記者,RWA代幣化仍處於初步階段,關鍵難點集中在資產確權與鏈下同步、跨境結構設計以及鏈上治理三個層面。當前多數RWA代幣化項目涉及跨境要素,資產在境內、代幣在境外,若無完整的跨境託管和法律適配機制,容易引發權責不清的問題。
於佳寧指出,當前市場中有關RWA代幣化的討論與實踐尚處於早期,很多企業在內部治理、資產確權、信息披露以及技術治理等方面仍面臨短板。如果企業對代幣化背後的價值模型、責任邊界和法律適配沒有足夠認知,盲目上鍊反而可能導致新的合規壓力與兌付風險。
另一方面,從過往案例來看,區塊鏈與金融融合的熱點領域,往往會吸引大量資本和關注,也會帶來一系列蹭熱度行爲,更有甚者利用相關概念實施詐騙、開展龐氏騙局,或是對虛假項目進行包裝,仿冒知名機構發幣。
於佳寧提醒,普通投資者的參與目前仍高度依賴地域與監管安排。在中國香港等地區,部分持牌機構已獲批發行RWA產品,相關資產可以在受監管框架下流通,法律關係相對清晰,投資路徑也更合規透明,但這些機制尚未對內地個人投資者開放。由於外匯管理、身份審查和資本項下資金流動的限制,內地居民直接參與仍不具備合規條件。
“普通投資者要避免參與非法或無監管的平臺,依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制定投資策略,杜絕盲目跟風行爲,嚴格遵守所在地區法律法規,不得參與涉及洗錢、非法集資等違規的RWA交易活動,切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肖颯如是說道。
內地企業RWA仍有難點
結合實際案例,當前內地已有基於新能源、充電樁、光伏、二輪換電等資產的RWA項目落地。同時,越來越多的市場機構參與其中,或是宣佈構建RWA中臺,爲RWA融資搭建平臺,發力數字金融業務;或是啓動配股募資,佈局RWA。還有更多企業,想要將自有資產進行RWA,由此催生了中介市場,爲內地企業赴港搭起橋樑。
北京商報記者多方採訪瞭解到,囿於境內外監管等方面的差異,內地企業在香港發行RWA的門檻並不低。首先要在境外搭建能開展資產證券的特殊目的載體(Special Purpose Vehicle,即“SPV”),通過境外SPV間接取得境內RWA底層資產的權益後,在香港法律框架下確權,方可以境外SPV爲主體映射至鏈上代幣並開展RWA融資。
此外,在RWA底層資產方面,兩地青睞的資產類型與結構方面也存在差異。根據香港金管局Ensemble項目沙盒相關規劃,首階段試驗推出四大代幣化資產用例主題,包括固定收益和投資基金、流動性管理以及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貿易和供應鏈融資,其中固定收益和投資基金又被視爲RWA的初步重點。而在內地機構已經落地的RWA項目中,產生穩定現金流的實物資產項目更易通過審批。
於佳寧表示,對於內地企業而言,若藉助香港或其他離岸市場探索RWA代幣化融資路徑,首先需釐清資產合法性與跨境結構的合規可行性。資產是否真實、收益是否可預測、信息披露是否完整,將直接決定能否完成上鍊映射與投資匹配。同時,在涉及鏈上資金募集、收益分配、回購安排等環節時,應避免以技術包裝規避本地監管要求。
於佳寧進一步強調,RWA代幣化雖爲全球趨勢,但其金融屬性更接近傳統資本市場邏輯,企業如無充分準備,僅依靠中介包裝與外部推動,極易陷入結構不清、兌付風險與監管衝突的困境。正確的路徑是先構建對RWA代幣化本質的獨立認知,再在合規可控範圍內審慎推進。
此外,肖颯指出,發行不符合監管要求的RWA可能導致嚴重的法律風險,包括但不限於被認定爲非法證券發行,並可能涉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刑事犯罪,進而對企業及其相關機構造成重大法律責任。
北京商報記者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