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到D輪的明星獨角獸,要IPO了
從北京起步,到紮根蘇州和杭州,一家融到D輪的明星獨角獸於近日衝向港股。
在專注於機器人自動化與AI的過程中,鎂伽科技打造出覆蓋生命科學、化工、餐飲、農業、集成電路、新能源等領域的一系列自主智能體,並在服務安捷倫科技、藥明康德、金域醫學、瑞幸咖啡等客戶中,一年的收入接近10億元。
一路走來,從高盛、臻雲創投、英諾天使基金、Granite Asia、創新工場、亞投資本、愉悅資本、明勢創投、博世創投、戈壁創投、經緯創投、藥明康德、中金資本、蘇州國發創投、義翹神州、園豐資本、泰合資本、新加坡蘭亭投資等手中拿到超27億元后,這家公司的估值達到105億元。
85後潮汕人帶隊,幹出一家明星獨角獸
鎂伽科技的故事,得從三位共事多年的好友講起。
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後,學習通信和自動化的黃瑜清於2009年進入普源精電工作。那個時候,分別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喬志新和張琰,已經加入了這家電子測量儀器公司。
在多年的共事中,擁有相似技術背景的他們,逐漸成爲某個項目或產品的負責人,同時也建立了深厚的信任。當時,通過與生命科學行業裡的客戶打交道,他們意識到將生命科學實驗室場景自動化能創造巨大的價值。
看到汽車、消費電子等製造業已存在成熟的自動化技術,黃瑜清和喬志新、張琰萌生了利用智能機器人將科學家從重複性的實驗工作中解放出來的念頭,並於2016年6月在北京創辦了鎂伽科技。
或許是由於家人大多在做生意,出生於潮汕且三人中最年輕的黃瑜清被選爲CEO。在這位85後創業者的帶領下,鎂伽科技以“自動化”爲工具,開始重點探索在國內尚處於起步階段的生命科學領域智能自動化。
創業初期,他們試圖爲客戶研發機器人本體來打造標準化產品,同時會花18-24個月和客戶一起打磨產品。由於身處全新的領域,這家公司的資金鍊曾幾次差點斷裂,最終還是靠着創始團隊抵押房子渡過難關。
當時間來到2019年,鎂伽科技發現客戶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於是選擇從機器人本體研發廠家轉型爲解決方案供應商。這是一個異常艱難的決定,在經過組織調整等一系列動作後,他們“重新開始創業”。
爲了離客戶和產業鏈更近,這家公司又來到蘇州和杭州,並將總部落在蘇州工業園區和青山湖科技城。
不管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等擁有深厚產業資源的蘇州工業園區,亦或是以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作爲核心支柱產業的青山湖科技城,都對他們擁有足夠的吸引力。
通過將AI與軟硬件結合,鎂伽科技的業務範圍不斷擴大,覆蓋了生命科學、化工、餐飲、農業、集成電路、新能源等領域。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後,這家明星獨角獸最終來到港交所門前。
提供自主智能體,一年入賬近10億
能夠撐起一個IPO,鎂伽科技憑藉的是一系列自主智能體。
通過專注於機器人自動化與AI,這家公司擁有了智慧實驗室自主智能體和智能製造自主智能體。
按照他們的說法,智慧實驗室自主智能體可無縫適配任何規模的非標環境與實驗室,兼容不同條件、設備類型、工作流程和協議,從而滿足不同類型實驗室的實驗需求,比如分子診斷等。
典型的案例便是核酸檢測。2020年8月,在決定進入這個市場後,他們只用了25天便完成從立項到交付第一臺樣機(樣品前處理的產品),累計服務了數以億計的核酸檢測,最終在分子診斷行業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至於智能製造自主智能體,除了可實現微顯示、晶圓、芯片及鋰電池的精密檢測,也能在製造場景中提供套刻量測和光學關鍵尺寸量測等高精度量測技術,比如晶圓缺陷檢測等。
這些自主智能體的獲得,源於他們在研發上的長期投入。從2022年開始,鎂伽科技三年累計在研發上投入超10億元。到了2024年底,這家公司擁有超450項授權專利,同時提交了超550項專利申請和超60項PCT申請。
有過硬的實力作爲基礎,鎂伽科技提供的解決方案最終獲得安捷倫科技、藥明康德、金域醫學、萬華化學、瑞幸咖啡、英飛凌科技等超880家客戶的認可,近年的收入得以不斷增長。
翻看招股書,這家公司的收入從2022年的4.55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9.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爲43%。與此同時,他們的毛利率也由約24%增長到29%。
由於鉅額研發、股權激勵、優先股賬面價值變化等因素影響,鎂伽科技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在2022年至2024年的淨虧損分別約爲7.59億元、7.42億元、7.8億元。
對於他們而言,手握超4.5億元現金,再加上15億元在手訂單,在IPO之路上顯然擁有不少底氣。
融資超27億,估值達105億
一路融到D輪後,鎂伽科技累計拿到超27億元。
在公司剛起步的數年時間裡,由於生命科學自動化對於不少投資人而言,是一個相對不容易看懂的產業,他們的融資推進得並不順利。每次見投資人時,黃瑜清都要先向對方介紹“生命科學”的概念,以及“生命科學自動化”是否是一個真實的需求。
從創業之初拿到個人投資,到種子輪獲得高盛投資,鎂伽科技隨後一直到2019年6月,也只得到臻雲創投、英諾天使基金、Granite Asia、創新工場、逐鹿資本、亞投資本、愉悅資本、明勢創投、博世創投、戈壁創投等10家左右投資機構的支持。
在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劉二海看來,當時的風口還不在鎂伽科技這類“硬科技”上。雖然市場還沒有跡象,但他們判斷自動化技術、機器人技術在生產和服務中必將扮演重要角色,於是在“共識”尚未形成的階段果斷出手了。
當時間來到2020年10月,鎂伽科技在6個月左右連續完成三輪融資,投資方爲Granite Asia、創新工場、亞投資本、愉悅資本、博世創投、明勢創投、經緯創投、藥明康德、中金資本、蘇州國發創投等。
其中,經緯創投和藥明康德分別爲這家公司不同輪次的領投方。
那個時候,經緯創投發現對方在生命科學等多個垂直領域都沉澱了極強的技術、工藝、產品和解決方案,並已得到多家下游燈塔客戶的認可,是國內少有的生命科學領域自動化專家。
對於藥明康德而言,他們則是希望與鎂伽科技在新藥研發等多個環節展開合作,積極探索實驗室智能自動化技術在生物、化學等領域的深度應用。
在選擇資本合作伙伴上,黃瑜清認爲跟誰站在一起很重要,同時更看重投資人與公司對很多重要事情上的認知是否一致,“關鍵認知一致了,後面的合作也會更順利。”
一年後,這家公司又從高盛、Granite Asia、創新工場、亞投資本、新加坡蘭亭投資、鴻爲資本、義翹神州、園豐資本、泰合資本等手中拿到2.55億美元,正式成爲獨角獸。
當時,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直言,在科技交叉越來越頻繁的當下,AI和自動化已成爲底層“數字基建”,跟各領域的技術交叉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創新突破,而鎂伽科技是“AI+Science”領域的典範。
巧合的是,完成Granite Asia、創新工場、亞投資本、中金資本、蘇州國發創投等投資的超1300萬美元D輪融資後,鎂伽科技次日便在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上市前,創新工場持股15.07%,爲第一大外部股東,僅比黃瑜清等創始股東持股低1%左右。在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25全球獨角獸榜》中,鎂伽科技的估值已達到105億元。這也意味着,創新工場的持股價值接近16億元。
這樣的股權架構,與黃瑜清每一輪都堅持儘量拿足夠多的錢有關。
在包括他在內的管理團隊看來,不管是選擇市場方向,亦或是研發產品,都是一次投資,而投資和創新存在風險,需要足夠多的錢給公司上好保險。
正如黃瑜清所言,“只有這樣,無論是在日常經營過程中,還是要做重要決定的時候,我們都能有更多的底氣做正確的事,而不會因短期目標而迷失和動搖長期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