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爆料臺灣在愛沙尼亞設處卡關2年!因命名「臺北或臺灣」喬不攏
2022年1月,設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展示着雙方國旗。路透
日經亞洲3日報導,臺灣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設立代表處陷入僵局,雙方談判兩年以來,因代表處欲使用「臺灣」或「臺北」一事上喬不攏而停擺,凸顯在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壓力與日俱增之際,臺歐關係仍面臨現實掣肘。
目前臺灣駐拉脫維亞代表處兼管愛沙尼亞事務。2023年愛沙尼亞政府宣佈願意接受臺灣設立代表處(representative office),但兩年過去,多名熟悉談判的消息人士透露,代表處仍因命名談不攏而停擺。
臺灣方面希望沿用立陶宛模式,命名爲「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但愛沙尼亞因擔心引發中國報復,堅持使用「臺北」(Taipei)字樣。
「要求愛沙尼亞使用與駐立陶宛代表處相同名稱,絕對行不通」,一位歐洲外交人士直言,「立陶宛之所以能撐過那場泥淖,是因爲中國的報復過火,逼得德國出面捍衛的不只是立陶宛,而是整個歐盟單一市場」。這名外交人士稱,「若愛沙尼亞仿效立陶宛,恐怕難以獲得其他歐盟國的支援」。
愛沙尼亞外交部10月28日回覆日經詢問表示,2023年內閣會議曾決議「接受設立非外交性質的臺北辦事處」,並強調至今「尚未收到任何開設辦事處的正式申請」。聲明稱:「世界多數國家都有臺北辦事處,完全符合一中政策,愛沙尼亞仍遵循該立場。」
當年立陶宛以「臺灣代表處」名稱設處引發北京強烈報復,包含降級外交、驅逐大使與切斷貿易往來,但也意外促使歐盟團結捍衛單一市場。分析指出,中國可能已從中吸取教訓,未來若施壓愛沙尼亞,將採更具針對性的雙邊手段。
國際危機組織資深分析師楊晧𬀩(William Yang)持類似觀點表示:「若過度糾結名稱這類象徵性問題,反而可能讓近年建立的外交動能停滯。臺北應聚焦在具實質合作意義的領域,像是共同應對混合威脅與強化關鍵供應鏈。」楊晧𬀩近期在報告中呼籲歐盟成員國加強與臺北的外交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