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愛沙尼亞設處卡關 名稱用臺灣或臺北談不攏

日媒報導,臺灣想用立陶宛模式,以「臺灣」爲名在愛沙尼亞設代表處但陷僵局。圖爲臺灣在立陶宛的代表處2022年1月展示雙方國旗。 (路透)

日經亞洲三日報導,臺灣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設立代表處陷入僵局。臺愛協商兩年以來,在代表處的英文名稱使用「臺灣」或「臺北」上談不攏而停擺。報導說,這凸顯在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壓力與日俱增之際,臺歐關係仍面臨現實掣肘。

我盼採立陶宛模式用「臺灣」

我駐拉脫維亞代表處目前兼管涉愛沙尼亞事務。前年愛沙尼亞政府宣佈,將接受臺灣設立代表處,但多位知情人士說,至今代表處仍因命名談不攏而停擺。

我方希望沿用立陶宛模式,即「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但愛方因擔憂引發中方報復而堅持使用「臺北」。

愛沙尼亞堅持「臺北」:遵循一中政策

一位歐洲外交人士直言,要求愛沙尼亞使用與駐立陶宛代表處相同的名稱,絕對行不通;立陶宛當時之所以能挺過,原因是中國當時對此的報復過頭,才迫使德國出面維護整個歐盟單一市場,而不只爲了維護立陶宛;若愛沙尼亞仿效立陶宛,恐難以獲其他歐盟會員國的支援。

愛沙尼亞外交部十月廿八日回覆日經亞洲提問時說,前年內閣會議決議接受臺北設立非外交性質的辦公室,並強調尚未收到開設任何辦公室的申請,且臺北在大多數國家都有辦公室,完全符合「一中政策」,愛沙尼亞也持續遵循此一政策。

用「臺灣」 立陶宛被北京報復

立陶宛曾因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而引發北京報復,包含降低外交層級、驅逐大使與切斷經貿往來,但也意外促使歐盟團結捍衛其單一市場。中國可能已從中汲取教訓,未來若施壓愛沙尼亞,將採更具針對性的雙邊手段。

非政府組織國際危機組織(ICG)分析師楊晧𬀩認爲,若過度糾結名稱這類象徵性問題,反而可能使近年建立的外交動能爲之停滯;臺北應聚焦在具實質合作意義的領域,像共同應對混合威脅與強化關鍵供應鏈。

針對日經亞洲報導,我外交部昨天表示,將秉持開放態度,願與愛沙尼亞務實討論加強雙邊關係與增進相互瞭解的具體作法。

外交部表示,臺灣與愛沙尼亞關係友好,雙方在各領域交流密切,臺灣將持續在民主、自由與人權等共同價值基礎上,深化與包括愛沙尼亞在內理念相近夥伴的合作;外交部秉持開放態度,願與愛沙尼亞本着互惠合作精神,務實討論加強雙邊關係與增進相互瞭解的具體作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