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關稅談不攏暫時20% 英媒揭露「大條的」卡住了

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在白宮公佈針對全球貿易伙伴的對等關稅稅率,臺灣32%名列前茅。經過將近4個月4輪談判,臺灣稅率降爲20%。(資料照/路透)

美國川普政府在美東時間7月31日公佈對全球貿易伙伴對等關稅清單,臺灣稅率20%,高於日、韓等多數亞鄰。《金融時報》1日報導,臺灣還有兩大難關,除了美方對半導體相關產品「232條款」國安審查,臺美官員透露,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要求臺灣比照日韓對美國砸大錢投資,導致談判進度延遲,無法在8月1日前拍板。

臺灣是美國第7大貿易伙伴,爲全球半導體產業龍頭。白宮週四清單分爲稅率15%以上、15%、10%三組,臺灣20%落在高稅率組,生效日是8月7日,談判時間又多了幾天。總統賴清德週五(1日)表示,20%是「暫時稅率」,團隊會持續爭取完成最終協議,也將對美方「232條款」審查尋求優惠待遇,盼納下一輪談判。

川普4月2日首發對等關稅稅率清單後,臺灣是首批與華府展開談判的國家之一,至少談了4輪。相較於日、韓把稅率從24%、25%雙雙壓低到15%,臺灣從32%降到20%。臺灣在野的國民黨認爲,臺灣產品在美國市場競爭力恐受影響,嚴重衝擊出口產業;政府官員稱,輸美佔比最大的電子產品由華府以個別稅率處理並準備審查。

稅率揭曉時刻距離臺灣726大罷免在野全勝不到1星期,稅率未能比照日韓引發在野抨擊。賴清德原計本週出訪拉美,過境美國行程遭華府臨時喊卡,時機敏感。對於6月宣佈延後的臺美國防會談,川普也考慮是否降級。臺美兩地觀察家憂心,華府這些舉措可能反映對臺政策大改,華府恐爲緩和美中關係、力促川習會晤而降低援臺力道。

川普政府轉變恐也影響臺美貿易。臺灣2名官員、美國1名官員透露,談判代表7月8日已就開放市場核心議題達成基本共識,希望幾天內就公佈好消息。一名官員說:「川普這廂擱置原因很多,我認爲主要在於美中貿易談判。」

賴清德週五強調,20%非臺灣設定目標,談判代表會爭取更有利合理的稅率。一名熟悉談判的美國官員也認爲20%稅率不會維持太久,雙方會「重新討論部分議題」,且「臺灣臨時稅率遠低於加拿大、印度等仍在談判的其他貿易伙伴,應視爲令人安心的徵兆,代表臺美之間並無不能跨越的鴻溝」。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是華府與多國貿易談判的關鍵人物之一。(資料照/路透)

另一個問題是美國能從臺灣獲得多少額外投資。3名知情人士說,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多次干預,在談判過程要求臺灣比照日本、南韓對美國鉅額投資。日、韓談定的投資額各爲5500億美元與3500億美元,並各自額外對美採購特定品項、開放大量美國貨品進口。

臺積電今年稍早宣佈對美投資計劃將從650億美元增爲1650億美元,拉高1000億美元。臺灣曾盼以此緩解華府施壓,國民黨認爲臺灣形同放棄關鍵籌碼。業界人士也認爲,臺灣若爲降低稅率就承諾鉅額投資美國,不符臺灣經濟利益。臺灣科技業一名高層直言,晶片關稅日後若生效,臺灣業者勢必被迫增加在美產能,「額外砸錢投資並非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