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科技賦能,爲防汛裝上“智慧大腦”
嘉 佑
根據預測,今年的防汛形勢嚴峻,北方洪澇偏重,局地暴雨洪澇事件多發重發,有較強颱風北上影響北方地區,災害風險偏高;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海河流域漳衛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鬆遼流域遼河渾太河和松花江吉林段等可能發生洪水。
進入主汛期,遭遇強降雨,如何做好防汛搶險工作,是對有關部門、地區和流域的考驗。防汛工作千萬條,科技賦能是關鍵一條。無論是“預”字當先,還是“搶”字爲要,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科技支撐能力,才能更好掌握防災救災的主動權。
衛星遙感實時監測雲圖,大數據平臺模擬洪水演進;覆蓋全國的雨水情監測“三道防線”,融合衛星遙感、雷達、無人機等多源數據,將洪水預見期延長至72小時;廣東、江蘇等地試點“氣象+水文”智能預警平臺,6月以來發布山洪災害紅色預警22次、轉移羣衆5萬餘人……一段時間以來,從氣象和水情預報,到防汛監測和實施救援,以技術手段爲支撐,以氣象規律爲依據,以汛情變化爲依託,加強科學研判、精準調控,有力保障了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
防汛“更智慧”,既要讓科技成果成爲戰風斗雨的利器,也在很大程度上檢驗工業製造、科技體系的綜合能力。近年來,正是得益於我國科技能力的綜合提升、新技術成果的廣泛應用,科技才能更好助力防災減災。諸如無人機可監測水勢變化、水上救援機器人投入使用等,充分說明在防汛搶險一線,科技設備和前沿技術越是能大顯身手,越是能把災害損失減到更小,越是能把防護堤壩築得更牢。這也是科學防汛題中應有之義。
洪澇災害是自然災害。面對自然災害,人們不是無能爲力,而是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科技賦能就是主觀能動性的具體表現。但要看到,自然災害有突發性、複雜性、破壞性等特點,技防只能強化不能弱化,只能因時因勢而動不能一成不變。從這個意義上說,強化科技對防汛搶險的支撐,必須持續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力度,引導更多新產品、新裝備、新服務加快融入。災情面前,再多的硬核科技投入都不爲過。把技術優勢真正轉化爲防災減災優勢,防災減災的“安全網”就能越織越密。
還應看到,科技賦能不是簡單地投機器、連數據,而是關聯着治理體系和各方協作。換句話說,科技賦能防汛工作,是由新技術、新裝備帶來的新戰法,更是對防災減災的一次體系化重塑。必須做到觀念更新、技術強大、協同良好、人員專業,讓科技在體系化作戰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此,無論是汛時還是平時,都需加強能力建設、補齊短板弱項,做到用時有準備、用時有效果,下更大力氣、從全週期上提高防汛搶險的科學性、可靠性。
對各地區各部門來說,防汛是一場大考。更好釋放科技力量,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美好生活的安全之基會更加牢固。
人民網評:織密防汛安全網,壓實責任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