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數位育秧延伸科技助力 爲陸農業生產裝上智慧大腦
機械化數位育秧產業延伸科技助力爲陸農業生產裝上了智慧大腦。(大陸央視)
機械化數位育秧產業延伸科技助力爲陸農業生產裝上了智慧大腦。(大陸央視)
機械化數位育秧產業延伸科技助力爲陸農業生產裝上了智慧大腦。(大陸央視)
機械化數位育秧產業延伸科技助力爲陸農業生產裝上了智慧大腦。(大陸央視)
機械化數位育秧產業延伸科技助力爲陸農業生產裝上了智慧大腦。(大陸央視)
大陸央視報導,今年春天最後一個節氣「穀雨」(20日)恰逢媽祖誕辰與西方復活節,一年之計在於春,各地春耕生產進入大忙。機械化、數位育秧、產業延伸、科技助力爲大陸農業生產裝上智慧大腦。見微知着,湖南汨羅早稻插秧作業忙,生產全程機械化;安徽蕪湖秧苗坐上「摩天輪」,科技育秧助力春耕;青海海東科技助力產業延伸 馬鈴薯種植迎來黃金期。
位於洞庭湖東畔湖南汨羅市,正抓緊完成33.6萬畝早稻插秧任務。羅江鎮一處高標準農田,無人駕駛插秧機在水田作業,機械臂精準迅速插秧。
與傳統插秧機不同,無人駕駛插秧機加裝自動駕駛儀和北斗衛星定位系統,農戶只需在終端系統完成定位和參數設置,插秧機就能自主規畫最佳路線,並具備智慧避障、掉頭轉彎等無人操作功能。
最近,安徽蕪湖市早稻插秧,有更多科技化培育手段。繁昌區一處數位育秧中心,大棚頂上噴淋系統均勻爲1200畝秧苗沖涼。今年育秧中心增加育秧架,一排排秧苗在智慧化系統循環轉動,像坐摩天輪般,每排秧苗都能及時補水、補光。不僅佔地少、節水、秧苗生長週期也縮短不少。
在棚裡,只需手機就可精準調節控制溫度、溼度和光照。成熟秧苗會會挪到秧苗傳輸機,坐有軌電車直通貨車,送到大田裡,由無人駕駛插秧機作業。今年蕪湖市早稻種植面積有43萬畝、再生稻種植面積有15萬畝。
最近,青海省迎來馬鈴薯種植黃金期。當地經智慧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已延伸出從種植到加工、銷售的產業鏈條,「土疙瘩」變「金豆豆」。
海拔3000米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千畝連片農田,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無人駕駛拖拉機,在農田精準作業,馬鈴薯播種深度、間距等核心參數,都嚴格控制在12釐米和28釐米標準內,只需要操作「開啓」和「暫停」鍵就能播種、鋪膜、施肥全流程自動化。
從田間到餐桌,海東市馬鈴薯產業鏈不斷延伸。樂都區一家薯條加工廠,智慧化生產線12道工序全程機械化控制,將新鮮馬鈴薯加工成標準薯條。日處理原料60噸生產能力,帶動周邊3300餘農戶受益。
此外,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組培室裡,上千瓶脫毒種苗在無菌環境生長。在種薯繁育過程中,青海獨特高原氣候和脫毒繁育體系,爲種薯提供絕佳生長環境和條件,生產出來種薯不僅產量高,品質也不錯。以「青薯9號」爲代表的高原薯種,在大陸14個省區獲得大面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