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萬象“耕”新不負春,科技賦能織就智慧春景
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目前冬小麥陸續開始返青,冬油菜進入蕾薹期,長勢均好於常年,春季田管已經有序展開;華南地區早稻開始浸種育秧,北方地區正在備種備肥檢修農機,化肥等農資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春耕生產開局良好。
春爲歲首,農爲行先。春播糧食麪積佔全年一半以上、產量佔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糧食產量佔主要口糧的近四成。抓好春耕備耕,是確保全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關鍵。隨着氣溫逐漸回升,全國各地陸續進入春耕備耕的關鍵時節。爲確保春季農業生產有序推進,各地搶抓農時,早安排、早謀劃、早落實,全力以赴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翻耕稻田、採購農資、運秧插秧……廣袤田野上,一幅生機盎然的春耕畫卷徐徐鋪展,處處是辛勤耕耘的身影,播種着豐收的希望。
近年來,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糧食生產實現"二十一連豐"。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數據顯示,全國糧食總產量14130億斤,比上年增加221.8億斤,增長1.6%,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中國飯碗裡裝了更多中國糧,進一步增強了糧食安全底氣。"二十一連豐"的成績來之不易,我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14億多人不僅能夠吃得飽,而且吃得越來越好。目前,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500公斤,遠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
事實一再證明,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自給,才能真正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從容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並不意味着可以就此高枕無憂。對我們這樣一個有着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緊平衡格局並未發生根本改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
農業穩產增產,科技是關鍵。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業技術和設備被運用到農業生產中,科技已成爲農業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農業物聯網、大數據、雲平臺等新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爲春耕備耕插上了智慧翅膀。據報道,農業農村部派出22個工作組和科技小分隊,分赴多個糧油主產省份,調查小麥油菜苗情長勢、種植意向和農資下襬等情況,有力有序推進春管春耕。在江蘇鹽城,智慧農業物聯網雲技術因時因地因苗精準施策,科學管理提升效益;在吉林大安,開墾修復鹽鹼地過程中,科技手段精準監測土壤狀況,爲科學治理提供數據支持……
在今年的春耕生產種植過程中,科技元素出現的頻率很高,田間地頭滿滿科技範兒,各種高科技、智能化農業機具紛紛上崗,新技術、新模式、新方法大顯身手,一幅幅"科技春耕圖"在廣袤田野鋪展開來。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糧食安全一頭連着羣衆一日三餐,一頭連着國家發展穩定。又到一年春耕時,不誤農時不負春。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爲糧食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打牢基礎,才能讓我們更有底氣端牢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
當前,農作物進入播種生長的重要時期。各地區各部門要壓實責任,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全環節、全過程、全要素挖掘單產提升潛力,開好局起好步,再迎一個豐收年。
文/羅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