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不能層層加碼,要層層負責

前不久,中辦國辦印發《農村基層幹部廉潔履行職責規定》,明確要求禁止“落實政策措施和任務部署搞‘一刀切’、機械執行,層層加碼、過度留痕,加重羣衆負擔”。這再次釋放出整治層層加碼亂象的鮮明信號。

一段時間以來,公開通報的整治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典型問題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在部署工作時,盲目加任務、壓指標、縮時限,讓基層不堪重負。比如,本需一週完成的工作,到基層變成“當天反饋進展”;畜禽養殖整治時,擅自將轄區全域劃爲禁養區……

層層加碼帶來的危害需要引起重視。黨員幹部樂於接受“跳一跳,夠得着”的合理目標,因爲這既能激發幹事熱情,又具備現實可行性。但層層加碼不同,它徒有形式上的“高標準”,卻不顧基層實際的條件和能力,導致基層幹部疲於應付,工作效果適得其反。

究竟是什麼原因催生了層層加碼現象?有的黨員幹部懷有政績焦慮,總想着在工作中“高人一等”“快人一步”,對合理政策部署一味追求提前、超額完成;有的黨員幹部出於“保險”心態,擔心基層落實不到位,通過層層加碼預留“安全邊際”,認爲提出120分的要求,就能保底100分的結果。本質上,層層加碼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作祟,根源在於政績觀扭曲、責任心缺失。

工作落實,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成效,而不是形式上的“加碼”。推動目標任務落地,急不得躁不得,需一步一個腳印,一錘一錘敲打。各級幹部都應樹牢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尊重客觀規律,在分解任務時,多想想基層的實際,多瞭解基層的現實困難,爲基層留出空間餘地;在推進工作時,多給基層指導和幫助。既要壓力傳導,防止政策執行打折扣,又要層層負責、同向發力,充分發揮政策效應。

遏制層層加碼,制度約束是關鍵。建立健全責任清單,規範任務分配流程,防止向基層轉嫁責任;完善考覈評價機制,把基層一線的真實反饋作爲重要參考,讓“真負責”的幹部有舞臺,讓“亂加碼”的幹部沒市場。

當前,全黨上下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各地各部門不斷改進工作作風,責任層層壓實、工作層層落實,定能匯聚起“上下同欲者勝”的強大合力,讓改革發展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穩、更實。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