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跨境支付 「入場」門檻將降低

人行官網日前公佈修訂《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業務規則》,並對外徵求意見稿,其中,新規提出境外機構申請成爲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直接參與者的,可委託符合條件的直接參與者作爲資金託管行,意味「入場」管理更靈活。分析認爲本次修訂是順應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提升跨境支付系統競爭力的關鍵舉措,也彰顯中方推動人民幣全球使用決心。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 System)爲大陸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而設立的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目的在於便利跨境人民幣交易,爲全球用戶提供人民幣清算服務,該系統於2015年10月正式上線運行。

修訂後發佈的《徵求意見稿》共六章31條,北京商報報導,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分析,規則調整聚焦於優化參與者准入機制、強化風險防控能力、預留技術升級空間,體現了監管層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和主動作爲。

王鵬進一步指出,全球支付體系競爭加劇,CIPS成爲繼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CHIPS(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後的第三大支付系統,標誌中國在構建多極化國際貨幣體系中取得實質性突破。此外,隨着「一帶一路」沿線機構佔比顯著,體現人民幣在區域貿易投資中的角色從「結算貨幣」向「儲備貨幣」演進。

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末,CIPS共有直接參與者174家,間接參與者1,509家,其中包括亞洲1,101家(境內563家)。這些參與者分佈在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業務可通過4,900餘家法人銀行機構覆蓋全球187個國家和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標準銀行、非洲進出口銀行、阿布達比第一銀行、吉爾吉斯坦Eldik Bank、新加坡大華銀行和泰國盤谷銀行等六家外資機在6月18日簽約成爲CIPS參與者,也是CIPS首次覆蓋非洲、中東、中亞及新加坡離岸人民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