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量刑不當」最失民心 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蔡秋明:盼重建司法信賴

▲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蔡秋明。(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今(9日)上午審查大法官併爲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蔡秋明。在口頭報告階段,蔡秋明主動提及「如何提升人民對司法的信賴」,他提到,在目前各項外部司法滿意度民調中,最讓民衆不滿意的一項就是量刑不當、重罪輕判。他們會盡快建立一套務實可行、可以預測而有法律依據的量刑基準,消除外界對量刑不公的觀感,同時也會把犯罪被害人權益的保障,列爲未來司法院的一項。

蔡秋明提到,臺灣自從 1987 年解除戒嚴以來,得力於民主憲政體制的正常運作,人民得以享有高度的自由、人權與尊嚴。逐漸成爲一個民主法治國家,今天的臺灣在全球自由度評比與民主指數都名列前茅。這種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彌足珍貴,值得大家珍惜。

蔡秋明說明,如果有機會獲得大院的支持,他一定竭盡所能,堅持法治精神,致力維護國家憲政秩序、保障人民基本權利與尊嚴,確保臺灣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成果。

針對司法機關面臨的困境,蔡秋明指出,臺灣的司法困境就是工作負荷沈重、人民信賴不足,據他個人觀察,臺灣法官、檢察官的能力與素質很高,他們普遍工作非常投入,但因爲手上案件太多,幾乎每天都在加班。目前各級法院法官的辦案負擔確實非常沈重,沈重的工作負荷不但會降低審判效率,也可能影響裁判品質。「解決司法過勞問題,將是我有幸任職的重要目標」。

如何改善法官辦案負荷問題?蔡秋明接着說,法院工作負擔太重,原因當然是現有人力不足。上週的公聽會有先進建議大量增加法官助理和書記官的員額,應是正確方向。他們會再請人事單位仔細估算,若要創建一個合理的工作環境,到底需要多少人力。他們會盡一切努力,向有關機關爭取增加員額。

蔡秋明也說,增員問題離不開預算。目前臺灣的司法預算約佔中央政府總預算的1%,人均司法支出約僅新臺幣1164 元,這兩項指標都遠不及歐美國家,甚至不如日本。他們期盼,未來司法預算與人力補充,都能提高到合理水準。這一點希望能得到大院的大力支持。

蔡秋明說,他若就任,會與主管刑法修正的法務部協調,設法將法益侵害比較輕微的不法行爲除罪化、增加告訴乃論的罪名種類,鼓勵在偵查階段推廣多元的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希望能減少法院的入口案件量;在減輕法官裁判書類撰寫負擔方面,他們會在獲得社會支持的前提下,提供可行的案件處理協助系統,他們也會同時訂定專屬的 AI 發展指引,以確保技術應用的安全性與適法性。

至於如何提升人民對司法的信賴,蔡秋明坦言,他知道臺灣民衆對司法機關的表現並不滿意,要提高人民對司法的信賴,最好的方法就是儘量讓民衆接近司法,甚至直接參與審判工作。但是,國民法官審判的程序非常耗時,法官們太忙,對這種耗時的程序未必願意買單。所以他們必須創造讓法官支持這個制度的誘因,或許可以研究,是否推動在一定刑度以下的國民參審案件,裁判書類的製作必須極簡化,並且在人民參與、程序精實的前提下,精簡後續的上訴程序。

蔡秋明再說,在目前各項外部司法滿意度民調中,最讓民衆不滿意的一項就是量刑不當、重罪輕判。他們會盡快建立一套務實可行、可以預測而有法律依據的量刑基準,消除外界對量刑不公的觀感。

蔡秋明強調,他們不是沒有看見社會上對司法的不信任,也不是不理解對憲法審判可能受到干預的焦慮。但他相信,他們一定能站穩腳步、公開透明、獨立審判、獲得肯定,讓制度往更成熟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