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車家全生態”:小米鎖定增長確定性的核心密碼

出品|本站科技《態度》專欄

如果現在還有人跟你討論“小米憑什麼造車”,那他一定沒看懂這個時代。

真正的戰爭,早已不是單點爆發,而是生態閉環。

4年前,52歲的雷軍在正式宣佈造車時,哽咽着說:“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我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爲小米汽車而戰!”

當時,或許沒人想到,這場豪賭的終局不是一輛車,而是一張網——一張“以人爲中心”,覆蓋生活每個角落的“人車家全生態”巨網。

2025年Q2,小米用一份亮眼的財報宣告了這個巨網強大的吸金能力:總營收1160億,同比增長30.5%;淨利潤108億,暴漲75.4%。更重要的是,三大業務板塊首次實現“協同破局”:智能手機業務,連續8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連續5年穩居全球前三;汽車單季交付8.1萬臺,截至7月累計交付已超30萬臺;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表現同樣亮眼,營收同比增長44.7%。

實際上,在第二季度財報發佈前,資本市場早已給出了利好信號——

今年4月,摩根士丹利上調小米評級至“買入”,目標價大幅升逾30%至31.5港元;

6月,高盛將小米目標價由65港元上調至69港元,維持“買入”評級;

華爾街主流分析師對小米的共識評級爲“超配、增持”……

可以說,資本將小米捧到風口浪尖,正是因爲看中了小米AI和物聯網(IoT)所締造的“人車家全生態”背後,那不可估量的“隱藏價值”。

一場豪賭和一次降維打擊

小米亮出“人車家全生態”明牌

雷軍曾斷言:“智能汽車就是一部帶輪子的智能手機。”

或許,正式因爲這份底氣,2021年3月30日,雷軍在小米春季新品發佈會上官宣造車。

當時,臺下一片譁然。

那一刻,很多人都在掰着指頭算賬:造車要燒多少錢?成功率有多高?

但很少有人算清另一筆賬:如果小米打通了人、車、家,會發生什麼?

4年後,答案強勢揭曉。

2025年Q2,小米智能電動汽車及創新業務營收213億元,同比激增234%。更恐怖的是,其生態拉動效應開始顯現:同期小米手機國內激活份額排名第一,其中⾼端智能⼿機銷量在整體銷量中佔⽐達到27.6%,同⽐提⾼5.5個百分點;小米空調出貨超540萬臺,同比增長60%;冰箱超79萬臺,增長25%;洗衣機超60萬臺,增長45%,均大幅度跑贏大盤。

值得注意的是,擁有5臺以上小米設備的用戶達到2050萬,同比增長20%以上,生態黏性愈發明顯。

這不是簡單的捆綁銷售,而是一場體驗革命。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一位SU7車主下班路上,用手機設定“回家模式”,車輛自動規劃路線並同步至車機;進入地庫前,家中空調已提前開啓降溫;車門打開的瞬間,客廳燈光緩緩亮起。

這就是生態的降維打擊。

如今,小米率先跑通的這條“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已然是明牌,也吸引行業頭部玩家紛紛跟進:長安與海爾合作共建“車家互聯新生態”,美的與華爲聯手探索“鴻蒙生態下的人車交互”……

然而,當對手還停留在“你出設備、我出系統”的淺層聯動時,截止2025年6月30日,小米AIoT 平臺已連接 IoT 設備數9.89億臺,開始進行場景收割。

這就像有人先蓋好了一棟帶電梯的高樓,而後來者還在打地基,差距顯而易見。

三塊核心技術拼圖

藏在生態背後的“黑暗森林”

生態的競爭不是請客吃飯,而是硬核技術的修羅場。

2021年,小米成立了上海玄戒技術有限公司,重啓自研手機SoC芯片的研發。

從小米決定自研芯片起,便持續引發熱議,其中不乏冷嘲熱諷。

但小米任“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最終,靠實力說話。

2023年,澎湃OS正式推出;2025年5月,自研3nm旗艦級SoC芯片玄戒O1的發佈,使小米成爲全球第四家、中國大陸第一傢俱備自主研發設計3nm旗艦芯片的科技企業;同期,多模態大模型MiMo-VL-7B開源——在評估真實用戶體驗的內部大模型競技場中,成爲開源模型第一,12篇論文入選ICCV、ACL等頂會;8月,小米開源自研聲音理解大模MiDashengLM-7B,在22個聲音理解公開評測集上達到業界先進水平。

三塊技術拼圖,構成了小米生態的“黑暗森林”——

第一層:芯片,生態的“心臟”

玄戒O1的性能參數相當漂亮——單核跑分突破3000,多核飆到9500分,GPU性能甚至超越了蘋果的A18 Pro。

但更關鍵的是它與澎湃OS的深度融合——搭載玄戒O1的手機能夠實現與小米汽車(如 SU7/YU7系列)的無感解鎖、車機聯動等功能.

第二層:澎湃OS,生態的“神經中樞”

澎湃OS 2.0憑藉全新視覺設計、更智能的AI 場景聯動、更靈活的動態通知交互,以及覆蓋近百款設備的升級路徑,將小米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平板電腦、智能家電與電動汽車,串聯成一個有機整體。

第三層:AI,生態的“大腦”

“超級小愛”早已不再是簡單的語音助手,而是進化爲具備連續對話與狀態感知複合響應能力的數字管家,它不僅能精準執行“關燈、控溫、設鬧鐘”等日常操控功能,更值得期待的是,隨着小米在大語言模型領域的研發持續突破與落地,未來,超級小愛的智能潛力將迎來巨大的釋放空間。

小米的AI能力正在從感知向認知進化,這將是其生態最大的護城河。

但技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最終的目標只有一個:讓設備消失,讓體驗直達。

海外戰略

小米生態的“全球野望”

8月6日,北京小米科技園爆發出一陣歡呼。

Canalys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Q2,小米手機以23%的份額在歐洲市場首次超越蘋果,位居第二。距離小米進入這個市場,僅僅過去7年。

更值得玩味的是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的微博:“下一步,高端化是小米在歐洲的核心戰略。”

而在東南亞地區,小米手機銷量升至第一,中東、拉美穩居第二,60個國家和地區出貨量排名前三,69個國家和地區排名前五。

儘管全球手機市場寒意瀰漫,多數廠商被迫收縮戰線、轉向保守,盧偉冰卻信心十足,他直言:“小米手機的全球增長,還遠未觸達天花板。”

這句話背後,是小米清晰而堅定的目標——未來三到五年,大踏步衝進“全球兩億臺俱樂部”。

要實現這一目標,小米不僅要“保量”,更要在高端市場持續發力。

事實上,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國大陸高端智能手機領域成績斐然:高端機型銷量佔其整體智能手機銷量的比例達27.6%,同比提升5.5個百分點;4000-5000元價位段優勢持續擴大,以24.7% 的市場份額穩居國內第一;5000-6000元價位段更實現顯著突破,市場份額達15.4%,同比提升6.5個百分點。

在盧偉冰看來,這一切僅僅是開始。

未來,小米將堅持“規模增長、產品結構優化、高端增長” 三者並重的策略,“一句話,量和價,小米全都要。”

這絕非盲目自信,而是基於“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底氣下的必然選擇。

確實,小米在海外市場的野心,遠不止於手機業務。

在第二季度財報業績電話會上,盧偉冰高調宣佈,小米汽車2027年將進軍歐洲市場。這意味着,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將在海外市場完成落地。

通過“人車家全生態”,小米輸出的是一套完整的智能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智能設備,因此,其海外業務增長,不容小覷。

摩根士丹利預測,2030年,小米總收入或超1萬億元,淨利潤逾1000億元,如若實現,市值可達到2.5萬億元,與比亞迪、特斯拉和蘋果相當。

而要實現這一點,小米需要充分發揮其“人車家全生態”的協同效力,對此,雷軍給出的解決方案依然是——“技術爲本”!

2000億賭注和終極戰場

爲什麼說小米的增長確定性最強?

2025年5月26日,雷軍在微博上放出重磅消息:堅持技術爲本,持續長期投入,在覈心技術研發上,未來五年,再投入2000億!

評論區瞬間沸騰,有人算賬:平均每天要燒掉1.1億。

但如果你看懂小米的生態邏輯,就會明白這不是燒錢,而是築牆。

這堵牆有多高?

放眼全球科技行業,迄今爲止,真正能把“揣在兜裡的手機、開在路上的汽車、放在家裡的家電”織成一張無縫協同網絡的,僅有小米。

即使競爭對手能造出和SU7一樣好的車,能做出和米家一樣智能的家電,他們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搭建起一套無縫連接的生態體系。

因爲這需要芯片、OS、AI的協同進化,需要10億級設備量的測試反饋,需要跨場景的用戶行爲數據。

更重要的是,需要時間。

小米比行業早5年佈局生態,早2年實現閉環,這個時間差是致命的。

現在的小米,已經進入“飛輪效應”的加速期:更多設備→更多數據→更智能AI→更好體驗→更多用戶→更多設備...

這個飛輪一旦轉起來,就很難停止。

寫在最後:

一場關於“確定性”的殘酷遊戲

在洛杉磯,特斯拉的機器人餐廳人滿爲患,Optimus機器人熟練地把爆米花端到你面前。

但無論它多麼炫酷,都做不到“你剛買紅薯,家裡的烤箱就開始預熱”。

這就是生態的殘酷:單點突破再驚豔,也打不贏系統戰爭。

未來5年,我們會看到更多科技公司陷入增長焦慮:手機賣不動了,汽車卷不動了,家電利潤薄了...

但小米很可能是個例外。

不是因爲它的手機更好,或者汽車更便宜,而是因爲它織就了一張密不透風的生態網絡。

從拿起手機,到開車上路,再到回到家中,每一臺設備都在默默協作,都在幫你省心省力。

這種“無縫體驗”一旦習慣,就再也回不去了。

正如一位用戶所說:“小米最可怕的不是產品多好,而是它讓你再也離不開。”

這就是小米的戰略明牌,也是所有競爭對手的集體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