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雲南劍湖的“生態密碼”
8月21日,在雲南大理召開的“‘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守護溼地之美 共享詩意生活”新聞發佈會上,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理劍川劍湖國家重要溼地紫水雞數量從2016年的767只增加至1478只,成爲國內紫水雞種羣的最大分佈地。
事實上,劍湖溼地的生態魅力,遠不止紫水雞。作爲雲貴高原重要的生態樞紐,劍湖溼地早已成爲諸多珍稀水鳥的“理想家園”。據統計,每年到劍湖溼地越冬的候鳥近3萬隻,彩䴉、黑鸛、白尾海雕、銅翅水雉、灰鶴、白琵鷺、鉗嘴鸛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頻繁現身。特別是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彩䴉,已連續6年到劍湖越冬,並在劍湖繁衍生息。劍湖究竟有何魅力?能吸引如此多的珍稀鳥類到此棲居?
劍湖溼地能成爲水鳥樂園,既源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更得益於持之以恆的保護治理。劍湖位於滇西北橫斷山脈中南段,海拔2180米,是典型的高原斷陷型湖泊。作爲雲南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重要溼地,劍湖溼地是候鳥遷徙過境的關鍵集結點和停歇地,也是雲貴高原極爲重要的水鳥越冬棲息地,獨特的區位讓它成爲候鳥遷徙路線上的“必經驛站”。
爲守護這片珍貴的溼地,讓珍稀水鳥“安居樂業”,劍川縣委、縣政府圍繞“湖泊革命”“三治一改善”決策部署,打出一套“硬件治理+制度保障+全民參與”的組合拳。
在硬件治理方面,劍川縣投入1.4億元,建設縣城污水管網109.3公里、環湖污水收集干支管170.8公里,有效阻斷污水入湖。同時高位推進入湖河道治理,昔日的污染隱患變爲如今的清水綠岸,其中金龍河更是憑藉優良生態成爲雲南省綠美河湖標杆。此外,“三退三還”政策的順利實施,讓2100畝溼地重生,600畝海菜花鋪就“水下花毯”,溼地面積擴至758.79公頃。
在制度保障方面,劍川縣推動劍湖流域構建起了縣、鎮、村三級河(湖)長制組織體系,29位縣領導擔任河湖長,72個部門分段負責,110名專職管護員24小時堅守巡護崗位,形成“層層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責任網絡。在此基礎上,劍川縣創新推出“河長+檢察長+警長”的“鐵三角”協作機制,將行政監管、法律監督與執法保障相結合,嚴厲打擊非法捕撈、破壞植被、污染水體等破壞溼地生態的違法行爲,爲溼地築起“法治防線”。
在全民參與方面,劍川縣積極探索將白曲宣講與生態保護巧妙融合,讓生態保護理念伴着三絃之聲深入人心。同時,將自然教育課堂延伸至溼地現場,讓學生走進自然、瞭解溼地,從小樹立保護意識。
如今的劍湖溼地,生態價值與日俱增。它不僅是紫水雞的“全國最佳繁衍地”與“全國最佳觀測地”,還是衆多候鳥遷徙的重要集結點和停歇地,成功入選中國科學院“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科技工程”示範項目,並被納入全國821處候鳥遷飛通道關鍵棲息地,成爲全國溼地保護的“優秀樣本”。生態改善讓生物多樣性跨越式提升,劍湖的鳥類從保護區成立之初的156種增至目前的288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52種。(趙玉梅)
來源:劍川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