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作文迴歸本真(文化隻眼)
文 依
暑假是孩子們放鬆身心、探索世界的黃金時間。然而在各種壓力下,有些孩子的假期卻被各種補習班填滿。近期上映的兒童喜劇電影《別把作文當回事兒》,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當下作文教學存在的一個問題——孩子們被迫用“有意義的事”“好詞好句”填充作文,失去了表達真實感受的勇氣和機會,有些教師甚至要求孩子們按照固定模板寫作。這一現象背後,折射出教育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也爲我們重新思考兒童教育提供了契機。
影片中,馬小花總是將寫作作業留到所有作業的最後一項,數着字數一點點往上湊,甚至抄一堆驢脣不對馬嘴的成語應付老師的作文題。這正是對現實中不良作文教育的表現。由此作文從“育人”工具異化爲“應試”手段,孩子們的作文也變得千篇一律,空洞無物,甚至催生出家長“花大錢補課學八股文寫法”的現象。
兒童教育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寓教於樂”的智慧。與其用枯燥的範文模板壓迫孩子,不如帶領孩子認真觀察生活,獲得親身體驗,激發他們的表達欲。例如,影片中的麻老師帶孩子們觀察春天,獲得不同的真實感受,允許孩子們讚頌春花春雨的美景,也鼓勵孩子寫出自己因花粉過敏的難堪。馬小花最後在作文比賽中獲獎的作文《轉圈圈》,還原了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思維,洋溢着童趣童真和發自內心的快樂、愉悅。影院裡小觀衆的笑聲和掌聲證明——真正站在兒童視角的作品,才能贏得他們的共鳴。這種“自由表達”,比機械化的寫作訓練更能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創造力。
教育的本質是點燃火焰,而非填滿水桶。暑假裡,與其讓孩子在作文班裡絞盡腦汁生編硬造,不如帶他們走進大自然,走進博物館,閱讀一本好書,觀看一部好電影。正如專家所言:“作文不是爲了考試,而是爲了培根築魂。”當我們放下對分數的焦慮,讓孩子從真實生活中汲取靈感,他們才能寫出有溫度的文字,真正享受表達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