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導師掛名第一作者"陋習,讓學術迴歸本真

近日,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管、主辦的綜合性社會科學學術雜誌《天府新論》發佈投稿提示,“不建議在讀碩士生、博士生將導師掛名爲第一作者”。如導師對於論文有實質性貢獻,可署名爲第二作者。

"導師第一作者"現象由來已久。研究生在發表論文時,不論導師是否參與研究,都將導師列爲第一作者,這似乎成爲了某種"慣例"。

論文署名問題絕非簡單的排序之爭,而是學術倫理的核心體現。署名不僅代表着榮譽,更意味着責任。導師憑藉其在學術資源分配、職稱評定等方面的話語權,往往能夠輕易獲得論文署名權。研究生爲了順利畢業或獲得導師支持,不得不接受這種"學術進貢"。

有教授直接要求學生髮論文必須把自己列爲第一作者;有期刊編輯坦言,不發或很少發博士生獨立署名的論文。這些現象嚴重違背學術倫理的基本準則,扭曲學術評價的公平性。

表面上看,"導師掛名"似乎只是學術圈內部的一種"默契",但其危害不容小覷。首先,它破壞了學術誠信的基本原則。學術成果的署名應當真實反映研究者的貢獻,任何不實署名都是對學術道德的褻瀆。

其次,這種做法抑制了青年學者的創新活力。當研究生們發現自己的勞動成果被輕易"收割",其科研熱情難免受挫。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陋習正在培養新一代學者的投機心理,爲學術不端埋下隱患。

《天府新論》的舉措之所以引發共鳴,關鍵在於其直擊學術評價體系的深層矛盾。當“論文署名”異化爲學術資源交換的籌碼,真正的學術貢獻反而被邊緣化。該刊明確“導師有實質貢獻可署二作”,既尊重了學術指導的必要性,又劃定了署名權的邊界。這種“責任與署名對等”的原則,本質上是對學術評價體系的糾偏——將評價標準從“身份標籤”拉回“成果質量”,讓學術貢獻成爲唯一的通行證。

破除署名亂象,在制度層面,應細化《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爲辦法》,明確導師指導責任與署名權的量化標準,例如將“實驗設計、數據分析、論文撰寫”等環節的貢獻度納入署名排序依據。在技術層面,可借鑑區塊鏈技術建立論文貢獻度存證系統,實現署名權的可追溯、可驗證。

學術研究貴在求真。破除"導師掛名"陋習,不僅是對學術規範的堅守,更是對學術初心的迴歸。

作者:徐剛

投稿郵箱 qilupinglun@sina.com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