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羣衆用藥更放心

自2025年起,所有參與集採的藥品必須具備藥品追溯碼,做到“帶碼採購”,實行“帶碼結算”。藥品追溯碼就是藥品的“電子身份證”,具有唯一性。一盒藥品的追溯碼,只應有一次被掃碼銷售的記錄,若重複出現多次,就存在假藥、迴流藥或藥品被串換銷售的可能。通過國家醫保局微信公衆號掃描藥盒上的藥品追溯碼,即可獲取詳細的藥品銷售信息。

藥品安全事關人民羣衆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讓人民羣衆用藥更放心。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用藥安全管理提升合理用藥水平的通知》,旨在進一步提升合理用藥水平、保障醫療質量安全和人民健康權益。藥品追溯碼作爲保障羣衆用藥安全的重要措施,實現了全鏈條透明化管理,也爲醫保基金監管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

一方面,“帶碼採購”有效降低了藥品質量風險。截至2025年2月,國家醫保信息平臺已歸集藥品追溯碼219.36億條,覆蓋全國31個省份,通過大數據和智能監管手段,查處了一批倒賣藥品、串換藥品等違法違規行爲,有效打擊了迴流藥,充分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所有參與集採的藥品必須具備藥品追溯碼,不僅爲擔憂“低價等於低質”的羣衆吃了一顆定心丸,更通過技術手段構建了“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集採藥品閉環管理體系。

另一方面,“帶碼結算”助力醫保基金精準監管。2024年11月,國家醫保局利用藥品追溯碼排查重複報銷情況,對46家定點醫藥機構進行公開問詢,並指導機構開展自查自糾,有力保障了醫保基金安全。據《國家醫療保障局2024年法治政府建設情況報告》,2024年全國累計追回醫保基金275億元,查實欺詐騙保機構2008家,聯合公安機關偵辦醫保案件3018起,有效推動了基金監管從傳統“人防”向“技防”轉型,顯著提升了我國藥品數字化監管水平,切實保障了人民羣衆的看病錢、救命錢。

伴隨藥品追溯碼在藥品採購、醫保及工傷保險等領域持續推進,我國藥品追溯體系迎來全面升級,彰顯了國家通過數字化手段築牢藥品安全防線的決心,爲構建全鏈條監管體系提供了技術支撐。不過,我國在用藥安全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弱項。例如,仿製藥上市前監管較爲嚴格,上市後存在多頭管理、協同不足的問題,若企業對原料藥和輔料、包裝材料來源、生產工藝、生產場地等關鍵要素進行變更,很容易導致監管出現盲區。對於創新藥、仿製藥、孤兒藥等不同類型藥品,尚未形成精細分類與分級管理的科學體系。對具有較高臨牀風險的特殊藥品,監管設計仍顯粗放,這類藥物劑量或血藥濃度發生微小變化即可能導致治療失敗或嚴重不良反應,貿然進行臨牀廠牌與規格替換存在較大風險。

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德國波恩發佈“全球患者安全挑戰——用藥安全”,旨在未來幾年內將所有國家嚴重的、可避免的藥物相關傷害減少50%。許多國家和地區積極響應並探索實踐。例如,歐盟通過《反僞造藥品指令》,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歐洲藥品驗證系統,各成員國國家系統與中央數據庫對接,形成一體化網絡。又如,在高風險藥物窄治療指數藥物(NTIDs)管理方面,芬蘭構建了NTIDs全流程監管體系,通過“立法約束+分類管控”雙重機制保障用藥安全,以負面清單形式明確禁止華法林、強心苷等NTIDs的臨牀替代,從源頭上杜絕替換風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讓人民羣衆用藥更放心,我國需持續完善藥品追溯體系,加強藥品監督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和配備。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建設,確保藥品追溯體系建設有法可依。逐步構建藥品研發、生產、物流、交易、使用、報銷、監管等全流程追溯信息鏈,實現逐級傳遞、環環相扣,有效防範假劣藥品流入市場。加強特殊藥品全週期精細化管理,將特殊藥品列入國家風險藥物分類,因其具有顯著的依賴性、毒性或醫療風險,極有可能導致嚴重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需指導醫療從業人員識別和評估用藥風險,並將監測結果定期反饋給監管部門,形成“風險識別—過程管控—結果反饋”的閉環監管鏈。

(作者 路 雲 系中國藥科大學醫藥價格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