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藥品集採 百姓用藥更放心
今年全國兩會上,一羣離患者最近的政協委員討論起治病的話題。
3月6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醫衛界別的小組討論中,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吳德沛說,他仔細研究過前一天李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其中,“優化藥品集採政策,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管,讓人民羣衆用藥更放心”一句,讓他格外重視。
他說,集採(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的成績是巨大的,顯著降低了用藥成本,“優化”“強化”兩個詞,是國家層面表明藥品集採工作還有提升、完善的空間。
針對“優化藥品集採政策”,吳德沛建議,要建立評價機制,弄清楚“同樣一種藥,是不是價格最低的,藥效最好”“價格沒有顯著差異的,哪一家的藥效最好”等問題;同時,針對“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督”,他建議,對進入集採的藥物,要進行質量跟蹤評估和監測記錄,“有事實、有數據”。療效好的堅持用,不要再去用貴的;療效有問題及時修改採購目錄,“動態調整”。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腫瘤醫院院長向華說,藥品質量不同,價格也不同,不是越貴越好,也不是越便宜越好,應該滿足各類人羣的用藥所需,“有關部門可以和一線臨牀建立醫保用藥的反饋機制”。
“醫保對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功不可沒,有目共睹。”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中國是過去十年全球人均壽命增長最多的國家,“沒有醫保,就沒有這樣的成果。以前我們缺醫少藥,是醫保讓老百姓能看病、敢看病”。
王貴齊同時指出,人類對生命健康的追求是無限的,醫療服務供應永遠是有限的,兩者之間存在的矛盾,不是中國的矛盾,是全世界的矛盾;這矛盾不止今天存在,未來也會存在。他說,每個人做自己健康的主人,醫保也不必大包大攬。他建議,通過宣傳,讓民衆瞭解到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醫保不是保障唯一,更不是保障全部。商業保險、普惠險等形式的保障也非常重要。多元的保障跟上了,患者在求醫問藥時也有更多選擇的空間。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院長張國剛曾對媒體表示,集採藥品的選擇應結合最新的臨牀診療規範,讓老百姓既用得起藥,又能及時用藥,還能用到好藥。
去年12月12日,第十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產生擬中選結果,62種採購成功的藥品均爲已過專利期、由多家企業生產、競爭充分的藥品,覆蓋高血壓、糖尿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感染、精神疾病等領域。234家企業的385個產品獲得擬中選資格,中選藥品全部是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高質量藥品。國家醫保局表示,本次集採將推動患者用藥提質升級。
國家醫保局發佈數據稱,2018年以來的藥品集採累計成功採購435種藥品,大批過專利期的經典“老藥”,全部由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企業供應全國。在減輕羣衆“老藥”費用負擔的同時,騰出費用空間爲支持新藥納入醫保提供條件,連續7輪調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已累計談判納入530種新藥,不斷提升優化羣衆用藥結構,同時促進醫藥產業提質升級。
本報北京3月6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