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共享設備“好借好還”,優化服務是關鍵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轉自:中華工商時報

8月20日,湖北武漢一女子發視頻吐槽稱,其8月10日騎完共享單車想還車時,即便騎到了系統劃定的“運營區”後,仍提示“不在運營區內”,就連最初掃碼的地方也無法歸還,多次嘗試無果,她只能交了10元的調度費。

此後,相關話題登上微博同城熱搜。此前,也有不少網友吐槽共享單車存在“停在P點仍還車失敗”“騎車5分鐘,停車10分鐘”等問題。除了共享單車之外,共享充電寶也存在“好借難還”的問題。

的確,共享車輛實際所處位置與系統定位存在偏差的現象並不鮮見,業內人士稱之爲“定位偏移”。由於不同區域間信號強度不同,加之周圍環境的干擾,共享車輛的定位系統容易出現紊亂,系統對車輛的定位出現偏移。而“定位偏移”的成因較爲複雜,既有網絡信號延遲或者定位更新不及時所導致,也有手機系統自身的問題,如APP版本較低。

“定位偏移”現象,折射出共享經濟在便利民生的同時,其運營管理與服務優化仍存在短板。例如,大面積的高樓或者變電箱都可能會帶來手機的“定位偏移”。此外,還車點數量少、間隔遠也是經常被用戶吐槽的“痛點”之一。可見,共享設備“好借難還”,除了用戶自己的手機出現問題等原因之外,主要還是運營商在提供服務時由於技術原因導致的。

爲此,建議相關部門制定共享經濟領域的服務標準,明確系統穩定性與透明性要求,對投訴進行數據監測、技術分析和風險提示,並建立企業信用評分與通報制度。同時還要優化資源配置、強化企業責任、完善歸還流程。

當然,“歸還難”有時也並非企業自己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建立雙向信用契約機制,既要求行業自律,也要靠用戶積極配合,就是說,要通過建立由企業和用戶參與的機制,在企業落實好“暫停計費”“保證空位”等條款的基礎上,確保“好借好還”成爲常態。總之,讓共享設備“好借好還”優化服務是關鍵,由此就會帶動用戶和相關方勁兒往一處使,這也是長效破解“好借難還”問題的一個行之有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