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新機組未跟上 供電難穩定

核三廠2號機除役後,燃料棒將在1到2周取出移至燃料池。圖爲核三反應爐。(臺電提供)

臺灣邁入非核時代第一天,臺電官網資料顯示,尖峰備轉容量率已跌破10%,來到9.55%,亮起供電緊澀黃燈。即便臺電預估未來2個月尖峰備轉容量率都會在10%以上,供電充裕,惟學者直言,臺電現在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興建的燃氣等新機組無法按原定計劃商轉。

核三2號機在17日除役,臺電表示,機組解聯之後,超過百束用過的燃料棒,須慢慢冷卻,隔1、2天后,再分批移到燃料池,目前燃料池是夠用的,全部移出需1到2周。

隨着核三2號機的除役,臺灣正式進入無核發電的新時代。外界關注,國內未來的供電穩定性,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指出,昨日是禮拜天,用電量本來就不高,加上現在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相當大,臺電中午的即時發電資料,太陽能供電一度逾28%。這意味真正的問題並不在白天,而是在傍晚太陽下山之後。

「你到了傍晚大概6點半、7點的時候,太陽光電幾乎全部歸零,這等於有超過2成的電力突然消失。政府要用什麼電力來補這個缺口?」葉宗洸指出,目前燃氣機組的數量尚不充足,許多新機組仍在試運轉、測試階段,還未完全投入商轉。因爲還不夠,當供電不足時,臺電就會被迫重啓原本答應除役但未拆除、轉爲備用的燃煤機組。這樣一來,空氣污染的問題勢必加劇。

葉宗洸強調,若核三2號機得以延役,其原有3%的裝置容量可望在尖峰時段穩定發電,「至少可少開2部原本說好只在緊急時才啓用的燃煤機組。」

針對政府聲稱將有4部燃氣機組補足核三2號機的除役缺口,葉宗洸審慎看待。他指出,其中有2部預計8月、11月才上線,另外2部還處於試運轉階段,供電較不穩定。

葉宗洸舉大潭9號機例子說,該機組去年12月就說要商轉,現在已經是隔年5月了,進度仍未明確,延宕若成常態,會讓供電穩定性變得更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