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託管”爲破解電梯維修難提供思路

堂吉偉德

2025年一開年,北京首例全託管模式電梯更新項目在朝陽區小關街道落地,解決了北桃園小區D單元的換梯難題。不出一個月,這一模式又給和平街街道磚角樓南里21號樓的居民帶來驚喜。

所謂“全託管”,指的是一種由電梯廠商全權負責電梯設備的更換及維保、大修工作,由居民一次出資、無憂使用的工作模式。全託管模式提高了居民自籌的積極性。從電梯大修、更換的整體工作推進上看,資金有了出處,就繞開了過去必須協調產權單位、歸集公共維修資金的環節,從而解決了耗時長、經費不齊的最大痛點。

電梯屬於特種設備,安全性與便利性同等重要。老舊電梯由於使用年限較長,極易產生安全隱患和使用故障。電梯因發生故障而無法使用,導致住戶上下樓不便,住在高層的老弱病殘孕等特定羣體難以維持正常的生活秩序。更重要的是,老舊電梯若未能保持常態性的維修或保養,一旦出現安全事故,就會危及住戶的生命與健康。

電梯作爲易耗品,購置時需要一筆較大的開支,日常的養護、維修和更換更要持續投入,其行業有一個公認的說法是,“三分靠產品,七分靠維護”。根據《電梯使用管理與維護保養規則》,每15天就需要保養一次,累積下來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老舊電梯因爲故障率較高,維修和保養的成本更高。一些小區出於節約成本的需要,讓本應及早淘汰的電梯超期服役,在維保方面的要求更高。

從一些地方的實踐看,本着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老舊電梯從安全到保養,再到維修更新等方面,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的《關於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用於支持老舊電梯等領域設備更新,成都等地方已先行先試實現了系統性破局。山東省嘗試電梯“保險+服務”模式,已在多個地市展開試點,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更多地方則採取居民自治的方式,以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籌資的方式給予解決。

無論採取何種破題的方式,關鍵要明確老舊電梯維保的主體責任。老舊電梯維保涉及業主、物業、業委會、銀行、電梯廠家等多方主體,誰來統籌、誰來組織、誰來實施,彼此之間形成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的責任體系,纔是破解老舊電梯維保難題的關鍵。從現實情況看,很多責任主體對自身的責任認識不清、界定不明,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纔是導致老舊電梯維修難的主要原因。

構建清晰完整的責任體系,重在明確“有人管”“有人幹”的責任主體,並在各方責任主體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全託管”模式的成功之處正在於此。在該模式下,電梯廠商全權負責電梯設備的更換及維保、大修工作,各種資源要素都能聚力一點,也能讓各方責任更加清晰,責任鏈條的運轉也就能順暢起來。這樣一來,電梯管理維護更加經濟、實惠而高效,居民籌資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相關部門的監督也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老舊電梯維修難題,因“全託管”模式的運用而得到一定程度破解,其經驗值得借鑑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