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時電價破解電力供需平衡難題
高溫天氣帶動用電負荷持續攀升。近期,全國多個省份陸續調整分時電價機制,以市場化手段破解電力供需平衡難題。
分時電價是指在一天中不同時段執行不同的電價,一般包括高峰、平段、低谷等多個時段,以引導用戶合理安排用電時間,提高電力資源利用效率。
我國分時電價政策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一開始執行峰谷電價,後來逐步引入尖峰電價、季節性電價和豐枯電價等形式。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明確了優化分時電價機制等的具體舉措,爲地方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政策提供了重要指引。2025年以來,多個省份陸續出臺分時電價新政。
本輪分時電價政策的密集調整,通過更精細的時段劃分、更靈活的價格浮動,引導用戶削峰填谷、優化電力資源配置,從更深層次來看,本質上是爲了適應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需要,有效應對電力系統從傳統“源隨荷動”向“源荷互動”轉型。
發電側,通過價格信號引導用戶用電行爲與新能源出力特性相匹配,有利於破解新能源消納問題。新能源發電具有波動性、間歇性特徵,尤其是光伏,主要發電時段較爲集中,11時至14時通常是出力高峰期,與用戶用電高峰期存在時間錯配,該時段電力供應遠大於需求,若沿用以往的電價機制,既無法反映真實的供需關係,又容易造成大量棄電,所以多個省份陸續把中午時段調整爲低谷甚至深谷電價時段。
用戶和電網側,通過價格信號的精準調控引導削峰填谷,有利於降低用戶用電成本、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比如,海南“零點高峰”現象極具代表性。截至2024年底,海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40.9萬輛,新能源汽車集中在零點充電,導致電網負荷紀錄頻繁刷新,2023年和2024年迎峰度夏期間,在“00:00—00:20”時段13次創新高,電網系統調節能力面臨挑戰。爲此,從2025年4月1日起,海南省調整了分時用電時段,原谷時段“00:00—00:20”變爲平時段,而“08:00—10:00”則調整爲新的谷時段,通過分時電價的調整引導用戶主動參與電力系統調節,緩解電網壓力。
當前,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快速推進,“源荷互動”的新形勢推動分時電價機制優化調整,“深谷降價、尖峰加價”價格信號的精準釋放進一步引導電力資源優化配置。
對發電企業而言,長期來看,分時電價機制促進新能源消納,將進一步拓展新能源發展空間;但短期內,新能源電價將持續承壓,部分新能源項目投資回收期延長,尤其是分佈式光伏項目,經濟收益將降低,投資風險增大。建議新能源企業,一是在具備條件的地區適當配置儲能,低買高賣、峰谷套利;二是加強電力市場營銷,提高中長期和現貨市場分時段交易能力;三是探索分佈式項目以聚合商形式參與綠電交易,提高項目收益。
對電力用戶而言,優化用電策略,增加低谷、深谷時段用電比例,將有效壓降用電成本。用戶可積極做好能源管理,一是優化排產計劃,主動減少峰段生產時間;二是節能提效,精細化管控好生產設備;三是加強數字技術應用,通過綜合能源利用等方式提升電力資源使用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對電網企業而言,分時電價機制緩解了硬抗高峰的壓力,爲保障電力系統供需平衡提供了柔性調節的新方案。電網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精準分析客戶用電行爲,爲企業提供個性化用能方案,引導削峰填谷;此外,進一步完善需求響應服務機制,鼓勵用戶在電網負荷高峰時段主動減少用電或轉移用電負荷,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和穩定性。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