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式”託管破解暑期看護難題,值得推而廣之

胡欣紅

“職工通過參加社區治理等志願服務累積積分,其子女可以優先獲得寒暑假免費託管資格。”近日,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總工會幹部介紹,新區總工會今年實施的“互助式”託管新模式,不僅解決了職工子女寒暑假託管難題,還激發了職工參與社區志願服務的熱情。(見7月7日《工人日報》)

孩子放假,暑假如何託管是一個困擾衆多家長的問題。以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爲例,96%的職工有寒暑假託管需求,但託管機構管理不規範、費用高昂等問題讓不少家庭望而卻步。即便是一些公益性託管,大多隻是看管孩子寫作業,既不教新知識,也缺乏豐富的文體活動,難以滿足不同家庭的差異化需求。一言以蔽之,家長既希望託管服務觸手可及、成本可控,又期待內容豐富、兼顧教育與成長,單一主體供給的傳統模式難以同時滿足多重訴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海岸新區總工會探索“陣地、人員、資源、制度”四維互助體系,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創新服務機制,實現了從政府或學校“單打獨鬥”到社會力量多方“抱團取暖”的轉變。

具體而言,大抵可以歸結爲“近”“活”“暖”三大特點。

一是“近”,爲社區和企業職工提供“家門口”“廠門口”的託管中心。區總工會發動有條件的社區、鎮(街)、企事業單位利用閒置場地單獨設立互助託管點,這種“就近託管”模式,既降低了家長接送成本,又解決了機構場地租賃的高成本問題,實現了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二是“活”,這個主要體現在多元化師資庫的構建。除了職工家長、退休教師、大學生志願者等之外,“大娃帶小娃”互助小組更讓很多孩子成爲“小老師”,挖掘了學生羣體更多潛能。這種“人人蔘與、人人受益”的模式,既解決了師資短缺問題,又培育了互助精神。

三是“暖”,該區對接普惠化課程清單、引入專業機構、聚焦職工和子女多元化需求,還開發“職業啓蒙+勞動教育”特色活動,讓職工子女走進父母工作場所開展“我是小工匠”活動。當孩子們走進工廠來到父母身邊,這種極其溫暖的場景,既豐富了託管體驗,又實現了職業認知教育與勞模精神傳承,可謂一舉多得。

暑期託管看似是“帶娃”的小事,實則是關乎民生福祉、社會治理的大事。當前,已經有不少地方都在紛紛探索類似的“互助式”託管模式,以“互助”破“困局”,以“共享”促“共贏”,不僅爲職工子女提供了優質的暑期選擇,更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公共服務創新路徑。

在人口流動加劇、家庭結構變化的當下,這種結合自身實際、富有特色的做法,無疑爲各地破解暑期託管難題提供了有益借鑑。有心意自然就會有“新意”,期待更多地方以“互助”爲鑰匙,打開民生服務的諸多新可能,讓每個家庭都能卸下假期看護孩子的負擔,讓更多孩子收穫成長與快樂。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