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心語】如何破解暑期手機管理難題?

暑期到來,當孩子擁有大把自由時間,手機再次成爲家庭矛盾的“導火索”。如何讓手機從“戰場”變爲“工具”?近日,東莞市教育局在厚街鎮新塘小學舉辦一場聚焦“暑期手機科學管理”的家庭教育沙龍引發熱議,家長代表、教育專家齊聚一堂,從數據調研、心理分析、實踐指南等多維度,拆解手機管理的密碼。

數據透視:超九成家長贊同“管理好手機比單純禁止更重要”

“在智能時代,培養孩子有計劃、有目地使用手機,比單純禁止更重要。”這一觀點得到了93.35%的家長認同——沙龍現場發佈的問卷調查數據,揭示了當代家長對手機管理的基本共識。

數據顯示,手機引發的親子衝突已成爲普遍現象:10%的家庭“經常發生衝突”,32%“偶爾發生”,僅16%“從未發生”。而衝突的核心誘因集中在四個方面:超時使用(佔比最高)、耽誤學習、禁止時段使用、溝通錯位。

對於“家庭手機公約”的價值,家長們認知清晰:87.77%認爲其核心是“培養自律”,78.54%認爲能“減少衝突”,77.25%強調可“將手機轉化爲工具”。在制定公約的有效措施上,68.67%的家長認爲“合理劃分使用時段”最關鍵,65.43%提到“用豐富的線下活動替代手機依賴”,63.52%強調“家長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數據背後是家長們的清醒認知:手機管理不是‘堵’,而是‘疏’;不是單方面管控,而是全家協同。”東莞市厚街鎮新塘小學德育副主任薛錦浩強調。

家長實踐:從“強制收回”到“協同共治”

“手機給出去容易,收回來難。”這是多數家庭的痛點。沙龍中,東莞市厚街湖景中學初二學生家長曾潔玲分享的經驗,打破了“強制管控”的誤區。

“孩子沉迷手機時,我曾氣得發抖。”曾潔玲坦言,最初面對這種情況,她也曾想過強行奪手機,但很快發現“越強制,反抗越激烈”。

曾潔玲的轉變始於一次反思:“我曾看過一個心理短劇,劇中家長強行收手機,孩子喊‘雙標’,稱‘家長能刷手機,爲什麼我不能?’這其實暴露了孩子的核心訴求:平等與尊重。”

如今,曾女士的家庭形成了一套“冷靜+協商”機制:當孩子沉迷手機時,她會先深呼吸,默唸“123,親生的”來平復情緒,再用平等的語氣溝通;與孩子共同制定《手機使用公約》,明確“完成作業後可使用30分鐘”“睡前1小時禁機”等規則,並約定“表現好可延長10分鐘,超時則扣除次日時長”;甚至將手機轉化爲“工具”——讓孩子負責規劃家庭旅行攻略,用App整理照片、製作視頻,既滿足了孩子的自主需求,又提升了實用技能。

“孩子需要的不是‘被管理’,而是‘被信任’。”曾女士強調,她的孩子可以用手機完成線上作業、與同學討論問題,“如果一味禁止,反而會影響他的學習和社交”。

學校視角:從“衝突化解”到“數字素養引領”

“手機衝突表面上是‘用多用少’的問題,核心是孩子數字素養的缺失。”東莞市厚街鎮新塘小學德育副主任薛錦浩一針見血地指出。

薛錦浩分析,手機衝突對孩子的傷害深遠:一是引發信任危機,孩子因“不被理解”而產生逆反心理,自主管理能力越來越弱;二是導致情緒失控,暴躁易怒成爲常態,影響學習和生活;三是造成社交困境——孩子過度依賴線上社交,認爲“不玩遊戲就和同學沒共同話題”,反而疏遠了現實關係。

“數字素養的缺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自我管控力不足,像‘漏水桶’一樣管不住時間;安全意識薄弱,輕易泄露姓名、住址等信息;工具利用能力欠缺,只把手機當玩具,不會用它查資料、學知識。”薛錦浩強調,家長不應只做“管理者”,更要做“數字素養引領者”。

針對暑期手機管理,薛錦浩提出“安全+充實”雙軌建議:一是安全底線不可破。教育孩子絕不泄露個人敏感信息(姓名、手機號、住址等),關閉手機免密碼支付功能,不參與充值、打賞;遇到網絡欺凌要及時保存證據並告知家長。二是讓現實比屏幕更精彩。規劃旅行、興趣班或託管班,拓展孩子視野;帶孩子走親訪友,滿足社交需求;假期前兩週調整作息,避免“假期綜合徵”。

“暑假最珍貴的‘WiFi’,是親子心與心的連接。”薛錦浩說。

心理解讀:孩子沉迷手機,是“心理需求未滿足”

“孩子沉迷手機,不是‘貪玩’那麼簡單,而是內心需求未被看見。”廣東省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東莞市南城教育管理中心德育教研員文慶從心理學角度剖析。

文慶將孩子未滿足的需求歸爲三類:

自主感與控制感。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覺醒,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而手機是他們“不受干預的領地”。家長的強制管控會引發“權力鬥爭”,孩子反而更沉迷。

勝任感與成就感。手機遊戲的“闖關獎勵”、短視頻的“即時點贊”,能快速給孩子帶來成就感;現實中學習、勞動的反饋週期長,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進而逃避到虛擬世界。

歸屬感與連接感。內向的孩子可能因“現實社交困難”,通過線上社羣、遊戲戰隊尋找認同;若家庭氛圍冷漠,孩子更會向手機尋求“情感慰藉”。

“行爲動機的‘拉力’和‘推力’也加劇了沉迷。”文慶補充,“拉力”是手機的即時反饋誘惑(如遊戲、短視頻的多巴胺刺激),“推力”是現實壓力(學習困難、家庭矛盾),手機成了孩子的“數字安慰劑”。

文慶提醒家長要避免四大教育誤區:堵疏失衡(只禁不管)、榜樣缺失(自己刷手機卻要求孩子自律)、缺乏情感連接(只關注成績,忽視孩子感受)、無替代方案(現實生活太單調,孩子只能靠手機打發時間)。

關於提升孩子數字素養文慶提出四大核心能力:

信息甄別與批判思維。學會區分權威信息與謠言,比如識破“吃巧克力能長高10釐米”等僞科學。

計算思維。將複雜問題拆解,如把語文學習拆分爲“文言文”“古詩詞”等模塊逐個突破。

數字公民意識。懂得保護隱私、抵制網絡暴力、不傳播盜版。

創新應用能力。從“消費者”變爲“創造者”,比如用編程做動畫、用短視頻記錄實驗過程。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查資料、用AI做旅行vlog,甚至向孩子‘請教’電子相冊製作,這既能拉近關係,又能培養孩子的能力。”文慶說。

家長提問:破解家長最頭疼的兩大難題

家長提問:孩子總用手機和同學聊天、刷班級羣,大部分時間被佔了,怎麼辦?

曾潔玲建議,家長和孩子約定“先任務後社交”,比如“完成作業後可以聊30分鐘”,用手機屏幕使用時間管理功能自動鎖屏;表現好時適當獎勵時長,培養時間管理意識。

薛錦浩補充道,優先鼓勵線下社交——如果是班級事務,建議孩子在學校當面溝通;線上交流要分清主次,比如用“10分鐘快速回復”來代替“無意義刷屏”;週末可安排同學聚會,讓現實互動替代線上閒聊。

文慶則從心理層面分析道,孩子怕“被孤立”才沉迷線上社交。家長要理解這種需求,同時引導他發現“高效溝通比閒聊更有價值”,比如用手機討論學習難題,而非無意義的表情包刷屏。

家長提問:孩子總看沒意義的短視頻,還學裡面說髒話,根本管不住。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曾潔玲的做法是,開啓抖音青少年模式,用家長守護工具過濾不良內容;同時豐富孩子的線下生活,比如一起做飯、做手工,轉移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和孩子建立信任——她遇到困惑會主動問我,我會藉機引導她樹立正確價值觀。”

薛錦浩提出,採用“過濾網+免疫力”方案,技術上開啓青少年模式,內容上陪孩子看科普、自然類短視頻,幫他建立“內容優劣標準”。“家長若發現孩子說髒話時,應心平氣和地告訴他‘這樣做不尊重人’,引導他分辨是非。”

文慶則強調“媒介批判思維培養”:“和孩子玩‘信息找茬’遊戲,比如,看到謠言,比賽誰先找到證據反駁;用角色扮演教他應對不良內容,如設計‘網友發髒話視頻’場景,讓孩子練習‘我不喜歡這樣的表達’。”她還建議用“美德幣”來激勵正向行爲:孩子使用禮貌用語可兌換家庭露營等活動,重塑價值認知。

心事問診

本期答疑老師:湛江市第二中學霞山校區德育處主任 薑桂芳

家長提問:女兒馬上要讀高中了,我們希望她上高中能住校,但是她不想住校,想走讀,可是我們工作忙,怕顧不上她,且住校的話,學校管理會嚴格一些,她也能更安心學習。我們該如何說服她住校呢?

薑桂芳: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們非常理解家長的擔憂和期望,但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以下建議,希望能幫助家長更有效地與女兒溝通,同時引導她考慮住校的積極意義。

1. 建立情感連接,表達理解關心

傾聽顧慮而非強制。首先,家長需要耐心傾聽孩子爲什麼不想住校。比如,是不是害怕孤獨,不適應新環境,擔心與家人分離等。通過傾聽,家長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內心世界,並表達出對她感受的理解和共情。

表達關心而非壓力。讓孩子知道,家長的建議是出於對她成長的關心,而不是爲了方便自己。可以說:“我們理解你不想住校,我們也希望你能在家裡。但更希望不要錯過住校幫助你更好地適應高中生活,培養獨立性的機會,這對你的未來很重要。”

2. 強調積極意義,激發內在動機

高中開始住校是培養獨立的最佳時間。高中,即將成年,是人生少有的獨立歷練的機會,之後就成年了,再倒逼獨立會承受更大的壓力,而且高中相比之前和之後,自己不至於太小,又可以獲取父母和老師較多輔助獨立的機會。

住校可以培養獨立與責任感。住校生活可以幫助孩子學會獨立管理時間、處理人際關係、解決問題等。這些能力對孩子未來的成長至關重要。可以告訴孩子:“住校不僅是一個學習的機會,更是一個讓你學會獨立、成長的機會。我們相信你有能力應對這些挑戰,並且會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加堅強和自信。”

住校可以提供穩定的學習環境。住校可以減少外界干擾,讓孩子更專注於學習。可以跟孩子解釋說:“住校能讓你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學習,學校有嚴格的作息和學習安排,這有助於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住校有利於培養社交機會和集體歸屬感。住校生活可以讓孩子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家長不妨這樣說:“住校會讓你有機會認識更多同學,建立深厚的友誼。你們可以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種集體生活會讓你感到更加充實和快樂。”

3. 緩解孩子擔憂,提供安全保障

如果孩子對住校有強烈的牴觸情緒,可以建議她先嚐試短期住校,比如一週或一個月,看看是否能適應。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先試試短期住校,如果你覺得不適應,我們可以再調整。我們希望你能感受到住校的好處,同時也尊重你的感受。”

要讓孩子知道,雖然住校了,但家人的支持和關愛不會減少。可以承諾定期去看她,或者通過電話、視頻保持聯繫。可以說:“即使你住校了,我們也會經常來看你,隨時和你保持聯繫。你永遠不會感到孤單,因爲我們是一個家庭。”

家長還可以向孩子介紹學校的心理輔導資源、家長主動搭建老師和同學的支持系統,讓她知道在遇到困難時有人可以依靠。可以說:“學校有很好的心理輔導資源,老師和同學們也會幫助你適應住校生活。你不是一個人面對這些挑戰。”

4. 共同制訂計劃,鼓勵孩子參與

要讓孩子參與決策,讓她感受到自己有選擇的權利,而不是被強迫住校。可以和她一起討論住校的利弊,並讓她提出自己的條件和要求。可以說:“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住校的安排,聽聽你的想法,看看怎麼能讓你感到更舒適和安心。”

如果孩子同意嘗試住校,可以和她一起設定一些小目標,並在她達成目標時給予獎勵。比如,如果她能堅持住校一個月,可以帶她去做她喜歡的事情。可以說:“如果你能堅持住校一段時間,我們可以一起慶祝,作爲對你努力的鼓勵。”

5. 立足長期視角,關注未來受益

家長要幫助孩子看到住校對其未來的影響。可以提到:“住校的經歷會讓你在未來的大學生活中更加從容,因爲你已經學會了如何獨立生活和管理自己。這不僅對你現在的學習有幫助,也爲你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家長可以分享一些成功的住校生的故事,或者她認識的學長學姐的經驗,讓她看到住校的積極一面。可以說:“很多優秀的學生都經歷過住校生活,他們不僅在學習上取得了好成績,還學會了如何獨立和堅強。你也可以成爲他們中的一員。”

6. 保持深度耐心,避免強制急躁

如果以上這些話語說完,孩子仍然不願意住校,家長不要強迫她。可以給她一些時間,讓她慢慢思考和適應。可以說:“我們可以再給你一些時間考慮,等你準備好了,我們再一起討論。無論你決定什麼,我們都會支持你。”

家長要明白,住校的問題不是一次性就能解決的,需要持續的溝通和引導。可以通過日常的聊天,逐漸讓她感受到住校的好處,而不是通過一次對話就試圖改變她的想法。

善用可控與自主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

東莞市第十高級中學心理老師 龐詩萍

碎碎念

生活中的挫折無處不在,而孩子能否在逆境中保持積極心態,關鍵在於引導孩子合理地認知挫折情境,幫助他們建立應對挫折的心理韌性。

中學階段的孩子,在歸因時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分析,父母可以嘗試引導孩子進行可控歸因分析,再喚醒他的自主意識,助力提升其心理韌性。可控歸因是指個體在對事件或行爲結果進行原因分析時,將原因歸結爲自己能夠控制的因素。例如,當孩子考試失敗時,父母避免說:“沒關係,考不好也沒事。”這隻會強化孩子“放棄是合理的”的想法。父母可以這樣說:“你覺得這次是複習方法不對,還是考試時太緊張了?”幫助孩子從自身可控的地方尋找原因。同時,父母還需要賦予孩子選擇,詢問他:“你希望媽媽給你提供一些幫助,還是自己先試試看?”喚醒孩子的自主意識,並逐步建立起面對挫折的心理韌性——這種成長既來自可控環境提供的安全感,也源於自主探索帶來的勝任感。

練一練

自制挫折教育桌遊

1.道具準備:與孩子一起製作兩種卡片,一種是挫折卡,讓孩子在卡片上寫出他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挫折;另一種是策略卡,策略卡是空白的,做好標記把兩種卡片區分開來。

2.遊戲開始:先把挫折卡平鋪在桌面上,反面朝上掩蓋卡片的內容,父母隨機抽取其中一張,讓孩子利用策略卡寫出他的應對方案,父母及時記錄挫折卡片的內容和孩子的應對方案。

3.遊戲結束:對孩子產出的所有策略進行打分,評選出最佳策略,強化科學的應對方案。

溫馨提示: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不乏挑戰,父母沒必要爲了做好挫折教育而刻意製造人爲的挫折,徒增孩子的負擔。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廣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