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17位農友獲「友善草鴞標章」 生態農法種多樣作物

爲推行生態農業,林業保育署透過輔導高屏地區農友實踐不使用除草劑、鼠藥、捕獸夾與鳥網的耕作方式,頒發「友善草鴞標章」,目前已有17位取得。記者宋原彰/攝影

草鴞是臺灣第一級瀕臨絕種的貓頭鷹,全臺族羣數量不到500只,爲推行生態農業作法,林業保育署透過輔導高屏地區農友實踐不使用除草劑、鼠藥、捕獸夾與鳥網的耕作方式,頒發「友善草鴞標章」,目前已有17位取得,這些農友以友善農法栽種出多樣化作物,並將作物一一將入菜分享,讓大衆見證保育型生態農業的重要成果。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和屏東縣政府聯合推動「餐桌上的保育行動」,今日在高雄翰品酒店登場,彙集8位參與「友善草鴞標章」的農友與4家知名餐廳廚師團隊,透過草鴞標章農產品入菜,讓保育從產地直送餐桌,爲大衆獻上兼具風味與深意的田園饗宴。

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楊瑞芬分署長表示,草鴞是臺灣第一級瀕臨絕種的貓頭鷹,也是臺灣12種貓頭鷹唯一棲息在草生地,全臺族羣數量不到500只;透過林業保育署草鴞生態服務給付制度,輔導高屏地區農友,目前已有17位取得友善草鴞標章,實踐不使用除草劑、鼠藥、捕獸夾與鳥網的耕作方式。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姚志旺局長表示,生態農業已是國際趨勢,農友若能結合保育理念,不僅能提升農產品價值,更是契合生態系永續的國際發展目標;這樣的過程,還需要農政單位的參與以及積極鼓勵與支持。期盼未來有更多高雄在地餐廳能導入這類具保育精神的友善食材,讓永續不再只是理念,而是落實餐廳菜餚裡的選擇。

「友善草鴞標章」於今年四月正式亮相,首批共9位標章農友誕生,7月更擴增來自高雄與屏東的8位農友,他們深耕田野,以友善農法栽種出多樣化的作物,從瓜果時蔬、檸檬香茅、可食用野草、木瓜、鳳梨、香蕉、小番茄、稻穀,到糯米茶包、蓮子、秋葵等,每一項作物都承載着農友對土地的熱愛與對生態的承諾。

各餐廳主廚今日親自介紹餐點設計理念,農友們也分享栽培的甘苦與小故事,讓消費者更貼近土地,理解並支持保育行動。來自科技業的「知識農夫」巴錦懋,曾是日月光資深廠長,如今卻在高雄大樹打造「綠冠有機農場」,運用科技人的思維,導入有機農法,致力於打造有機村。而「天菜先生」吳禹宏則長期投入友善耕作,透過免耕農法降低碳排放,並導入智慧滴灌系統,大幅提升用水效率與栽培品質。

爲推行生態農業,林業保育署透過輔導高屏地區農友實踐不使用除草劑、鼠藥、捕獸夾與鳥網的耕作方式,頒發「友善草鴞標章」,目前已有17位取得。記者宋原彰/攝影

爲推行生態農業,林業保育署透過輔導高屏地區農友實踐不使用除草劑、鼠藥、捕獸夾與鳥網的耕作方式,頒發「友善草鴞標章」,目前已有17位取得。記者宋原彰/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