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草鴞增農損 農友無怨
「友善草鴞標章」在高雄翰品酒店舉辦授證典禮,林業署屏東分署長楊瑞芬(右二)鼓勵更多農友加入生態保育行列。(任義宇攝)
爲推動生態保育並提升農業永續性,林業署屏東分署今年起推出「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鼓勵農友採用生物友善耕作方式,提升民衆對環境友善農產的認同,23日於高雄翰品酒店舉辦授證典禮,並頒發高屏8名農友草鴞標章,獲標章小農分享,友善耕法難免會有較多農損,但與生物友善共存維持多樣性,才能讓土地永續利用。
草鴞是臺灣唯一棲息在草地的貓頭鷹,目前族羣數量不足500只,被列爲一級瀕危物種,林業署自2021年起推行瀕危物種獎勵機制,今年更進一步推出草鴞標章,成爲繼石虎與諸羅樹蛙後,第3個生態農產標章。
林業署屏東分署長楊瑞芬介紹,目前高屏地區已有17位農友取得草鴞標章,該標章申請門檻嚴格,農友須承諾不使用殺蟲劑與傷害動物資材,同時設置猛禽棲架與監測系統,開放空間供動物使用等作爲,才能取得認證,此次活動亦與4家餐飲業者合作,推出生物友善菜單,將保育理念融入飲食文化。
取得草鴞標章的燕巢小農吳禹宏分享,在自己2公頃的田地雖未見草鴞蹤跡,卻發現如環頸雉、黑翅鳶等稀有禽類,認爲友善耕作雖增加農損,但能促進多樣性生態環境,也自制紙質環保包材,雖增加約10倍包材成本,但都是爲環境友善努力。
高雄市農業局長姚志旺指出,生態農業已成國際趨勢,藉由草鴞標章等機制,鼓勵農友採友善耕作方式,爲各式物種提供友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