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友善草鴞標章」問世 農友自由定價產品上架超市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設計「友善草鴞標章」,並與連鎖超市小農直採通路合作,盼藉此鼓勵農友投入友善農業、提高草鴞族羣存活率。(謝佳潾攝)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設計「友善草鴞標章」,並與連鎖超市小農直採通路合作,盼藉此鼓勵農友投入友善農業、提高草鴞族羣存活率。(謝佳潾攝)
草鴞全臺不到500只,被列爲第一級保育類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因農業行爲影響牠的生存,所以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設計「友善草鴞標章」,並與連鎖超市小農直採通路合作,讓取得標章的農友可以自行訂價後上架超市小農專櫃,盼藉此鼓勵農友投入友善農業、提高草鴞族羣存活率。
屏東分署指出,草鴞又稱猴面鷹,是臺灣極度稀有、瀕臨絕種的夜行性猛禽,因棲息於平原農田與草生地帶,而深受農藥、鼠藥使用與棲地破碎化威脅,全臺灣族羣數量不到500只,爲此,林業保育署從2020年起在南高屏地區推動「草鴞生態服務給付」,透過獎勵與棲架架設支持機制,鼓勵農友採用對瀕危物種草鴞生存有利的友善農法,所以此次合作也獲得屏東縣政府的積極促成,展現中央與地方攜手推動「保育型生態農業」的具體成果。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設計「友善草鴞標章」,並與連鎖超市小農直採通路合作,盼藉此鼓勵農友投入友善農業、提高草鴞族羣存活率。(謝佳潾攝)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設計「友善草鴞標章」,並與連鎖超市小農直採通路合作,盼藉此鼓勵農友投入友善農業、提高草鴞族羣存活率。(謝佳潾攝)
屏東分署進一步表示,目前有9名農友取得「友善草鴞標章」,當中有3人與超市業者簽約,消費者可透過採購有標章的農產品,將保育行動落實到日常煮食中,同時對農友也是一大鼓勵,他們不能使用殺草劑要草生栽培,還要架設猛禽棲架配合監測草鴞,同時得符合有機驗證、綠色保育標章查證,要取得標章的門檻非常高,實屬不易。
「好處很多!」取得標章的農友陳麗珍說,她投入友善草鴞的耕作模式後,田間的環境生態變得很好,例如多了老鼠的天敵解決了鼠患,再也不用怕農作物因被老鼠啃咬而不能收成,很期待未來可以幫忙協助監測到草鴞。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草鴞標章的誕生不僅是農產品的品牌,更是對保育政策落地實踐的重要示範,未來期許持續擴大生態服務給付的實施範圍,完善標章品牌及協助通路行銷,鼓勵更多農友加入,攜手打造更多有效的農田型保育區,讓保育不只停留在紙上,而是實現在每一畝田、每一道菜、每一位選擇支持的消費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