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友善草鴞 臺東推區域綠網有成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設計「友善草鴞標章」,並與連鎖超市及小農採通路合作,盼藉此鼓勵農友投入友善農業、提高草鴞族羣存活率。(謝佳潾攝)

公私協力推動保育,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設計「友善草鴞標章」,鼓勵農友投入友善農業、提高草鴞族羣存活率。而臺東則是推動區域綠網有成,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16日舉辦成果分享會,由官學界分享多項公私協力成功案例,提供更多野生動物棲息與移動空間。

草鴞全臺不到500只,被列爲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也因農業行爲影響牠的生存。屏東分署指出,目前有9名農友取得「友善草鴞標章」,當中有3人與超市業者簽約。

消費者可透過採購有標章的農產品,將保育行動落實到日常煮食中,同時對農友也是一大鼓勵,他們不能使用除草劑,以草生栽培,還要架設猛禽棲架配合監測草鴞,同時得符合有機驗證、綠色保育標章查證,要取得標章門檻非常高,實屬不易。

「好處很多!」取得標章的農友陳麗珍說,她投入友善草鴞耕作模式後,田間環境生態變得很好,例如多了老鼠的天敵解決了鼠患,再也不用怕農作物因被老鼠啃咬而不能收成,很期待未來可以幫忙協助監測到草鴞。

同樣投入保育,臺東近年來積極推動區域綠網,主要以當地生態敏感區與高保育潛力的重點關注區域爲主,包括水利署第八河川分署在卑南溪流域營造友善植被,提供野生動物棲息與移動空間;農田水利署臺東管理處在卑南、關山及池上大圳設置近20處友善動物通道。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自然生態協會則分享蘭嶼、綠島的蘭嶼吻𫚥虎、臺灣狐蝠與珠光鳳蝶等瀕危物種保育現況,其中,全臺僅存約200只、被列爲一級保育的瀕危野生動物臺灣狐蝠也被記錄到在綠島樹林間飛行的樣貌,顯見保育已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