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保育標章15週年 友善農田成生態網絡 保育面積破千公頃
2010年起,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出友善耕作的「綠色保育標章」,至今已有15年成爲全臺涵蓋農田面積最大、田區類型最廣、保育動物最多元的生態農業標章。(圖/慈心基金會)
2010年起,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出友善耕作的「綠色保育標章」,至今已有15年成爲全臺涵蓋農田面積最大、田區類型最廣、保育動物最多元的生態農業標章,遂林保署今(27)日攜手慈心基金會舉辦「田裡交會的腳印—綠色保育十五週年特展」 ,展期至9月26日止,邀請民衆帶着觀察者的心,一同走進綠保田,見證保育類等動物自在穿梭於農田棲地的美好景象。
林保署指出,臺灣農田生態系與淺山、裡山空間高度重疊,孕育豐富物種與基因多樣性,也是近6成保育類野生動物的主要棲地與遷徙通道,然而隨着都市擴張、土地利用等,使棲地逐漸破碎化,慣行農法使生物、昆蟲與土壤微生物衰退,由食物鏈累積危害猛禽,形成負面循環。
林保署表示,15年來攜手慈心基金會共同推廣「綠色保育標章」,自臺南官田的水雉中毒事件後,積極輔導農友轉作友善耕作,從最初守護水雉出發,推出「官田水雉友善農產品」,逐步擴展至石虎、諸羅樹蛙、草鴞、赤腹遊蛇等珍稀物種,甚至涵蓋整體水梯田地景,讓農田成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庇護所,亦納入「瀕危物種極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獎勵項目中,鼓勵民衆進行農田的友善管理。
截至今年7月底,全臺綠保農戶已逾675人,農地面積突破1,000公頃,保育物種達46種,並記錄超過2,500種野生動植物,展現出農業與生態共存共榮的具體成果。
林保署補充,持續串連「點-線-面」,於2018年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劃」,擴大保護區外的保育範圍,盤點農田生態系及裡山地景,提供跨單位生態保育圖資平臺,作爲投入生態保育行動的參考。
2021年起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方案」,提供農友「生態薪水」,獎勵積極的良善管理,同步透過如草鴞友善、石虎友善及裡山標章等行銷推廣機制,串聯產銷,成就永續價值鏈的願景,使保育與生計並行,今年度更推出「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鼓勵具有常態性經營管理措施及重要生物多樣性價值場域,順利對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邁向 2030 年「30×30」目標,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發展。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感謝各界有志之士,讓綠色保育案例不僅在聯合國裡山倡議國際夥伴(IPSI)等國際會議中分享;玉山銀行長年支持的「玉山瓦拉米」計劃所在地花蓮南安,也提送申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OECM),深受各界肯定。在這些對臺灣農業及生態環境的貢獻與成果中,產銷消多方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爲有衆人的共同支持,讓綠色保育足跡遍地開花。
林業保育署強調,消費支持就是最強大的保育力量,透過綠色保育標章並支持永續消費,使民衆一窺背後看不到的生態保育行動,也使第一線社區與農民得以實踐「土地共享」的價值,讓每塊田都成爲生態保育的守護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