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日內瓦談判 宣告破局

歷經十一天的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會議,最終仍因成員國意見分歧,難以達成共識而宣告破局。圖爲步出萬國宮的各國代表。記者曾原信/攝影

爲應對塑膠污染而召開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五屆會議續會(INC-5.2)昨落幕,本屆會議長達十一天,雖在會末階段提出兩份條文草案,企圖凝聚各方立場,但在「塑膠減產」與「化學品添加」等關鍵議題上,成員國意見依舊分歧,最終未能取得委員會共識。

大會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昨天在閉幕大會宣佈,現階段不應持續推動,日內瓦談判宣告破局。

本屆談判原訂瑞士時間十四日落幕,卻因十三日公佈的新版主席草案刪除原第六條「塑膠減產」條文,引發多國代表強烈反彈,主席臨時宣佈延會一天。昨凌晨,大會再度釋出修訂版本,將「塑膠減產」及「化學品添加」條文重新納入規範。然而,新版草案未經充分討論,各國立場依舊難以彌合,最終仍無法達成具體協議。

主席宣告破局後,各代表國先後發言表達遺憾。法國代表指出,遺憾兩個版本均未成爲新的談判基礎,整個進程「非常混亂」,呼籲儘速恢復談判。瑞士代表則說,多輪會議始終未能突破僵局,建議大會應思考其他可行路徑,以避免談判長期陷於停滯。

公民團體批評,本輪談判過程混亂且深受石化產業影響,尤其會議最後廿四小時更顯程序失序,原訂閉幕當晚,主席深夜臨時宣佈延會,並於隔日凌晨五時卅分倉促召開全體會議,令全球南方小型代表團措手不及;此外,主席曾承諾開放觀察員發言,最終卻未執行,延續整場會議對公民社會、科學界與原住民族參與受限的狀況。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執行長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在會後記者會表示,本輪會議雖未達成協議,但已釐清各方「紅線」,並在多項關鍵議題取得進展,爲後續談判奠定基礎。

對於外界關注的下一步時程,安德森坦言,目前難以預測,但將在下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提交報告,並相信各國會持續對話、尋找突破方案。她對談判破局表示失望,但強調不會因挫折而停步,「在找到前進的道路前,我不會罷休」。

本屆談判五日開幕以來,大會分成四個小組,就不同條文磋商。聯合國八日召開中場會員大會盤點進度,發現條文中尚無共識的括號數量,從原本三百多個暴增至近一千五百個。大會先後公佈兩版草案,「塑膠減產」條文一度遭刪,雖在最新版本中迴歸,最終仍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