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閉幕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陷僵局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原訂今天落幕,國際社會無不關注談判進展。圖爲萬國宮外的裝置藝術「沉思者的負擔」。記者曾原信/攝影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第二階段政府間談判會議(INC-5.2)昨進入最後一天議程。由於前天公佈新版主席文本草案突刪的「塑膠減產」條文,引發多國強烈反彈,大會原訂昨下午加開會員大會,外界推論可能會發布另一版公約,但截至截稿前,並無新版釋出,臨時會員大會也延遲舉行,預定臺灣時間今天凌晨舉行閉幕會。
此次會議自本月五日起於聯合國歐洲總部萬國宮舉行,爲期十天,一八四個國家、逾三千七百名與會者齊聚日內瓦,以上屆公佈的「主席文本」爲基礎,力求在本輪完成所有條文草案。
根據大會發布的新版條文,由原本卅二條減爲卅一條,談判雙方陣營均表強烈反對。最大爭議在於刪除了獲上百國支持、被視爲解決塑膠污染關鍵的第六條「塑膠減產」條文;此外,第三條「塑膠產品」未納入塑膠產品化學物質規範,並刪除附錄列管的禁用清單,引發主張減產國家的強烈不滿;產油國則批評條約定義範圍不明,同樣提出反對意見。
大會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強調,新版草案充分反映「平衡成果」,審慎考量各代表團的底線、堅持與目標,並尊重各國的需求與利益。
但多數代表團嚴詞批評,新版草案「不充分、不平衡」,應針對塑膠從生產、設計和處置的「全生命週期」,制定一項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
菲律賓代表批評,新版條文淪爲單純的廢棄物處理條款;英國代表指出,國際社會正關注談判進展,但本次日內瓦會議不僅未達成協議,反而倒退一步。多國代表團更指新草案已跨越各自的「紅線」。
會後,逾二十個公民團體聯合聲明,痛斥新版草案是「公然且危險的倒退」、「向化石燃料業者無可救藥的投降」、「對人類的背叛」。
綠色和平臺灣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強調,塑膠減產是不能妥協的底線,刪除相關條文將成爲環境與人類健康的災難,無視科學呼籲,各國政府應堅守立場,拒絕目前軟弱版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