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減塑談判 僵局難解

全球塑膠公約的最後一輪談判預定14日落幕,減少塑膠生產等爭議性議題,讓各國代表陷入僵局。(歐新社)

全球塑膠公約的最後一輪談判預定14日落幕,但能否制定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仍在未定之天。減少塑膠生產等爭議性議題,讓各國代表陷入僵局。

英國獨立報報導,去年南韓釜山的會議破局後,這次談判5日在瑞士日內瓦登場、爲期十天,意在把三年來的談判,化成涵蓋整個塑膠生命週期的公約,也就是從塑膠生產到廢棄。

由環境與衛生組織組成的聯盟表示,在首周的會議後,各國「行動速度過慢」,那些「出聲阻撓的國家」可能迫使談判走向「最低限度共識」的結果。他們警告,若無法迅速妥協,本次談判成果,將無法因應塑膠造成的龐大危害。

最大的歧異點,出在針對主要塑膠聚合物供應的第六條條款,兩大陣營爭執是否應強制規範塑膠減產:雄心勃勃的減塑國聯盟(High Ambition Countries),正在推動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強力條款,公衛倡議人士也說,必須限產塑膠,從源頭解決塑膠的污染危害;然而,石化品生產大國與盟邦,則主張應該聚焦於廢棄塑膠的管理與回收。

綠色和平全球減塑專案負責人福布斯說,癥結點就是塑膠生產,「如果你想要終結塑膠污染,就必須停止生產這麼多塑膠。就是這麼簡單。」「化石燃料產業是全球數一數二強大的企業利益,業者眼看運輸與能源需求滑落,便爲了短期利益加碼增產塑膠,代價卻是由世人承受。」

民間團體指控,塑膠業界企圖以推廣「循環性」來取代減產,藉此削弱條約內容,並推廣爭議性的「化學回收」技術;環保人士形容這些技術會造成污染。所謂循環性,是指透過重複使用與回收,儘可能延長使用時間;但批評者指出,這個概念正被濫用,爲維持塑膠的高生產量辯護,卻不去解決問題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