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論壇 施康:全球多元化體系正在進行重塑
本報記者 秦玉芳 深圳報道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的背景下,全球多元化體系正在進行重塑。在5月17日舉行的2025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教授施康表示,當前全球合作進入“共識缺失階段”,但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內需轉型爲經濟注入韌性,而美元體系改革與多極化投資需更多制度創新。
中國內需驅動轉型進入關鍵階段
當前,全球經濟力量正在進行轉化,國際秩序受到了美國尤其是關稅方面的挑戰和顛覆。在此衝擊下,貿易體系已經不是單極主導體系,全球多元化體系正在進行重塑。在此過程中,經濟和政治力量在全球的分配使得全球秩序衝突愈加明顯。
施康認爲,當前全球合作處於困難期,協商機制面臨挑戰,目前全球合作是缺失的,未來全球的合作場景並不樂觀。
中美博弈是其中最爲重要的一環。施康表示,中美貿易摩擦或將長期化。中國從未試圖建立新霸權,而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讓全球體系更加包容,這正是中國倡導的“共同受益、平等發展”理念的實踐。但在全球化過程中,部分國家將國內改革壓力轉化爲對華指責,使中國成爲“替罪羊”,阻礙了全球化進程。
在此背景下,中國正在從依賴海外市場向提振內需消費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也在從出口爲基礎和導向的經濟轉化到以國內消費爲基礎的經濟。
施康強調,中國經濟的韌性源於龐大內需市場,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提振消費列爲重點,這也標誌着中國經濟出口導向向內需驅動的轉型進入關鍵階段。
施康進一步指出,當前中國居民儲蓄率長期高企,但消費動能不足,歸根結底是養老、教育、醫療等領域的社會保障體系尚待完善導致居民傾向於“捂緊錢袋子”以應對不確定性。對此,中央近期密集出臺政策組合拳,通過築牢民生“安全網”緩解後顧之憂,釋放居民消費潛力。與此同時,若企業能精準對接政策導向,做好消費場景的配套服務,居民“敢消費、願消費”的意願將加速轉化爲現實購買力。
美元仍是全球“避風港”資產
從貨幣體系層面來看,美元體系的現狀是全球經濟秩序關注的重要內容。
施康分析指出,儘管近期美債遭遇拋售,但美元作爲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美元還是全球的“避風港”資產,因其流動性最強,且央行如果希望它們的儲備有流動性,可以在市場出現危機時採取干預措施的話,就需要一種流動性非常強的資產,目前美元資產顯然仍具有這種作用。
針對美國近期指責“美元中心地位被削弱”,施康直言這是戰略誤判,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打壓他國貨幣,而是優化全球流動性供給機制。他建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可擴大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加入SDR是第一步,未來需推動其在國際清算中發揮更大作用。
此外,施康還強調,現在全球投資需超越經濟和金融背景,還要考慮監管、制裁等地緣政治因素,因此儘管中美存在衝突,但穩定的美國經濟對全球更有利。他呼籲,各國應通過合作而非關稅戰推動美國競爭力提升。
施康認爲,全球經濟治理正站在十字路口,無論是中國內需轉型,還是美元體系優化,核心邏輯都是超越零和博弈。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