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證:繳話費“被貸款”,如此獲客合法嗎?
01:14
近日有浙江網民反映,有自稱的中國電信工作人員以"實名認證過期"爲由預約上門,要求用戶掃身份證、拍照,最後在擡頭爲"甜橙融租"的電子頁面上簽字。用戶一旦簽字,每月的話費繳納模式就會變更,轉換成三年的分期貸款,本質是誘導客戶簽下金融貸款合同。
所謂"甜橙融租"實爲中國電信旗下金融平臺“翼支付”的全資子公司。多條第三方平臺投訴顯示,其合作代理商以“話費優惠”“業務升級”等話術,誘導用戶簽約融資租賃合同。此外,還有投訴指向“翼支付”平臺,控訴其金融業務存在搭售保險、高利貸、不合理催收等行爲。
求證記者諮詢中國電信浙江地區客服了解到,一般只在電信用戶號卡過期時,會有工作人員上門實名認證,但不清楚網傳“騙人貸款”的具體情況。客服還稱,電信業務和"甜橙融租"的業務,通常在客戶參與一些“送禮活動”時有所交集,而其他貸款業務事項須諮詢中國電信旗下“翼支付”平臺,和電信業務使用的工作信息系統也並不相同,網傳情況可能是“非正規渠道辦理”導致。另一方面,“翼支付”平臺客服對於和電信方面的業務關聯避而不答,稱金融業務僅限辦理者本人實名進線諮詢。
記者梳理髮現,在業內,“網貸坑”並不新鮮。2023年,全國就有多家運營商用戶在升級資費套餐或辦理合約購機服務時,不知不覺辦下了消費貸款,被迫承擔逾期徵信風險。究其原因,可能是電信運營商在業務擴張過程中,爲了自家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的市場和發展,而打起了原有用戶資源的主意。
對此律師分析,如未在銷售過程中明確告知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係的信息,或違反民法典對格式條款的相關規定。此外,運營方未經許可,把消費者個人信息轉交給關聯公司,也涉嫌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
上海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表示,相關營銷話術利用了消費者對電信運營商的信任,實施的是欺詐行爲,消費者若簽署相關合同,一旦逾期未繳費,可能有損害個人徵信的風險。建議消費者謹慎對待不明業務合同、保護好個人信息。若在不知情下“被辦理”金融業務,可以依照相關法律,通過投訴、舉報等方法維護合法權益。
編輯: 衛思冰
責編: 杜夢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