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陷阱-省小錢賠大房的繼承悲劇---政府SOP沒說的「法律黑洞」
圖/freepik
吳家的老房子,是父親一輩子打拚的成果。父親過世後,留下母親與兩個兒子,大兒子沉迷賭博,欠下大筆債務;而父親生前已經替大兒子還了數百萬債務,小兒子則努力工作照顧家庭。父親過世後,母親收到一封政府繼承通知書,上面載明如何申報遺產稅與不動產繼承登記流程指引,於是母親決定照政府的SOP走,爲了不讓大兒子的債主盯上這棟價值1,200萬的房子,辦理「分割繼承」,把大兒子的份額直接排除,只由母親和小兒子協議分割繼承。
沒想到,半年後,銀行訴狀遞進法院,引用《民法》第244條撤銷該協議,主張吳家「侵害債權」,要求撤銷登記。最後,法院判決銀行勝訴,大兒子仍拿回他的三分之一產權(價值400萬),銀行立刻聲請查封拍賣。母親崩潰痛哭:「我們只是照政府教的做,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原來,政府提供的SOP只教他們「怎麼填表格」,卻沒告訴他們可能遇到的法律風險。
SOP只教「步驟」,不教「風險」地政事務所的表格教你「如何辦理繼承」,但不會提醒,分割繼承、拋棄繼承、遺囑繼承等等的法律後果。國稅局的稅務指南教你「計算遺產稅」,但不會主動告知有許多「合法節稅的申報方式」,有可能白繳稅甚至於遭受罰款。
有錢人會找地政士、會計師、律師,避開法律地雷;弱勢家庭爲了省幾萬塊專業辦理費用,反而賠掉數百萬資產。案例中的林家:若當初花2萬元諮詢律師,可能用「拋棄繼承」保住房子,而不是白白損失400萬元。政府提供「流程指引」,卻不提供「風險指引」,資訊不對等,讓弱勢更弱勢,讓弱勢者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踏入法律雷區,以爲「照SOP做就沒問題」。現實是,法律程序的「簡化」不等於法律風險的「消失」,一個小疏漏,可能讓全家陷入財務危機。這些沒寫在SOP裡的風險,往往在事後爆發,讓民衆付出遠高於專業服務費的代價。
首先別把「法律」當「DIY手冊」,若遺產中公司股票多,找會計師(避免稅務申報錯誤),有遺囑、特留分、歸扣等等的分配糾紛,找律師諮詢(確保遺產分配合法),遺產多爲不動產爲主找地政士諮詢(避開稅務及登記地雷),就像生病不會自己亂吃藥,遺產處理也該找專業評估!
「簡政便民」的初衷是好的,但若只提供「半套資訊」,反而加劇社會不公。真正的便民,應是讓民衆在「知情」的情況下選擇是否自行辦理,而非讓他們誤以爲「照SOP做就萬無一失」。政府該做的,不是隻給「填表教學」,而是明確警告:「自行辦理可能有哪些風險?」否則,所謂的「便民服務」,不過是讓弱勢者「自求多福」的殘酷遊戲。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簡政便民」,各機關紛紛提供「如何自己辦」的指引,從遺產繼承報稅到不動產登記,看似讓民衆省下地政士、律師費用,卻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當政府只教民衆「怎麼填表格」,卻沒告訴他們「填錯的後果」時,這些SOP反而可能成爲壓垮弱勢者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