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港的錢坑陷阱
(圖/美聯社)
美國在臺協會越俎代庖逕自公佈臺美合作「太空港」構想,示意美國對臺灣地緣戰略企圖不止於「反反介入」佈局,更凸顯臺灣受制於中美雙邊大國博弈下的禁臠角色;AIT甚至預設屏東九鵬爲發射場,殊不知這座向來作爲國軍新型飛彈試射的基地,彷彿淪爲美國箝制中共的新樞紐,甚至可能暗渡陳倉,擔綱美國從印太前沿區位發射「極音速軌道轟炸機」的基地。
自1990年代起,美國便展開各式極音速飛彈在外大氣層的試驗,當時的目擊報告多數被五角大廈以「幽浮」現象塘塞帶過,而今面對中共軍力崛起,諸多秘密研發項目爲籌措經費延續,索性不再隱匿,復以衡量臺海局勢,已把臺灣從「城鎮戰」到「島鏈圈」建構對中國大陸的「菱形包圍」檯面化。美在擴充西太可利用的場地考量下,納入臺灣的特殊基地等於政治阻力最小、無須成本的佈局。
回顧1960年代冷戰之初,美蘇爭奪太空戰略制高點的思考模式,反思21世紀的這項「太空港」概念形同翻版,況且如今美國在其內部政治矛盾和聯邦政府財政舉債赤字下,向附庸國家豪徵猛歛之巧妙藉口遂變得更加合理化,猶如甘迺迪在說服國會撥款投資「阿波羅計劃」之際提出「要征服地球必須掌握太空,要掌握太空就得登陸月球」的戰略口號,完全無異爲爭取預算所設計之冠冕堂皇,迄今一甲子後所謂「太空港」簡直如出一轍。
至於德州休士頓距臺航程約達1萬6000公里,恰爲地球圓周1/4強,若能部署在臺灣,以極音速5至6倍飛彈,甚至更高速的「乘波者」軌道巡航機,儼然都能對中國大陸的戰略重地形成幾十分鐘內的威脅,如此居心叵測,臺灣未能借此增加安全係數,反而可能招來高度風險,徒增兩岸的緊張對立,比起「美軍駐臺」後果更難逆料。
試想2009年「88風災」時美遣駐防琉球普天間基地陸戰隊「海龍」MH-53E直升機與兩棲登陸艦援臺,可證明馬英九執政時代美臺軍事合作已有互惠基礎,當年美軍卻還能反映到對亞太地區的非傳統安全之即時應處救援,而今「漢光」甫落幕,美軍衆多觀察員若能以其親眼所見,儘速派出野戰營建能力高超的亞太工兵羣協助嘉南地區災後重建,方可證明美對臺灣的善意屬實。
再者,美國至今都尚未邀請中華民國參加任何印太地區國際聯合演習,甚至連新版Link-22資料鏈路都不準予售臺的前提下,邀請臺灣加入任何高科技設施研發,想當然耳將又是另一個「華麗的錢坑」。 (作者爲前空軍中將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