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醫療機構外包科室成爲坑民陷阱

唐傳豔

近年來,醫保大數據監管取得顯著成效,但仍有個別醫療機構招攬、利誘羣衆通過虛假診療、虛假住院、虛增耗材等方式騙取醫保資金,渾水摸魚,專挑“易感”羣體下手,外包科室僞造病歷成詐騙溫牀,披慈善外衣“拆燈泡”規避檢查。浙江省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期審判的一起案件中,一名“遊醫”違規承包民營醫院眼科,靠“下鄉義診”等活動誘騙農村參保老人接受白內障手術,短短5年間套取醫保基金3000餘萬元。(4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

在此案中,外包科室的醫務人員想盡辦法坑民並騙保,其手段極爲卑劣。他們通過虛假診斷、篡改病歷、誘導手術等方式,將患者視爲斂財的目標。尤其是,他們通過僞造視力數據,不管視力好壞一律將老人推上手術檯,使得很多沒有患病的村民白捱了一刀。這不僅涉嫌醫療欺詐,還帶有故意傷害的成分在內。並且,這些醫療騙子還舉辦“慶功宴”,其氣焰之囂張可見一斑。

一些醫院的外包科室,是滋生此類亂象的溫牀。一些民營醫院爲追求經濟效益,將科室外包給無資質的第三方,導致醫療質量失控、監管責任模糊。對外出租和承包科室的醫院通常只是收錢了事,雙方屬於合作關係,而非上下級管理關係,醫療監管與質量監控就無從談起。這種“以包代管”的模式不僅起不到內部監督的作用,還給醫療違法行爲提供了掩護,讓承包者肆無忌憚地突破底線坑蒙拐騙。

外包是一種常見的市場行爲,不少企業都喜歡採用外包模式。但醫療關係到健康與生命,外包模式不適合於醫療領域。爲此,《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醫療機構不得對外出租、承包醫療科室。然而現實中,此類現象仍時有耳聞。有些民營醫院搭建起一個架子,然後採取“招商”的模式經營,所屬科室全部外包。法律條文若不能轉化爲實際約束力,就會形同虛設。儘快遏制出租和承包科室行爲的多發勢頭,已成當務之急。

患者對於外包科室更要保持警惕。這類科室常以“免費治療”“超級低價”等噱頭來吸引患者,但背後卻通過過度醫療、虛增項目等手段牟利。有些出租承包的科室甚至宣稱“看病不要錢”“住院發補貼”,其實是通過欺詐騙保獲取暴利。一些防範意識較差的老人,極易上當受騙。還有不少患者誤以爲他們是在做好事,進一步爲這類違法行爲打掩護。患者要認清這類行爲的本質,一旦發現存在出租和承包科室現象,不僅要迅速終止就診,而且還要果斷舉報。

醫療機構外包科室值得高度關注。終結這一亂象,既需要剛性監管,也需要醫療行業自律和民衆積極配合。唯有法律利劍高懸、監管不留死角、醫療機構堅守依法行醫底線、廣大民衆擦亮雙眼,才能儘快填平外包科室這個坑民“深陷阱”,進一步守護好民衆的生命與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