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老年大學”成消費陷阱

隨着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大學作爲學習和社交的重要平臺,備受老年羣體青睞。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的信任,將老年大學當成推銷商品的“大賣場”。僞造辦學資質、虛假宣傳課程、瘋狂推銷產品等亂象頻發,讓原本懷揣學習熱情的老年人深陷消費陷阱。面對這一現象,應加強監管和宣傳,增加優質資源供給,確保老年大學真正成爲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精神家園。

老年課堂“帶貨”忙

“免費學中醫養生課程,還能領雞蛋!”退休職工孫某不久前經朋友介紹,在一家老年大學報名了“中醫養生課”,原本只是想多學些健康知識,結果在幾節課後就被推銷“養肺護肝”的保健品,最終花費了數萬元。  半月談記者在東北部分城市調查發現,打着“大健康”旗號的“老年課堂”並不鮮見。它們一般位於老年人口密集的小區內,僅有一兩間“教室”,“授課”內容圍繞中醫、國學等,受到一些老年人歡迎,但課程中往往夾雜着保健品、保健儀器的售賣,且價格高昂。  常年關注老年問題的黑龍江大學社會學教授曲文勇介紹,近年來,隨着我國老年人口增加,對老年教育的需求不斷上漲,在公辦老年大學課程供不應求的背景下,一些不規範的老年大學應運而生,此類民辦機構主要目的不是辦學、教課,而是賣貨。  一些教育機構甚至和商家合作,將攝影、國學等課程與產品售賣結合,初期課程內容淺顯、質量低下,後期以器材、保健品售賣爲主,將“買不買”和“學不學得好”掛鉤,誘導老年人花費高於市場的價錢購買無質量保障的產品。  “類似的案例在我國多地發生,部分所謂的老年大學淪爲商業騙局的橋樑。”曲文勇說。

“打擊一批,又冒出一批”

騙局之所以高發,供需矛盾大、監管存漏洞是主要原因。  從供需角度來看,我國老年人口規模龐大,而老年教育資源不足。目前,全國各級各類公辦老年大學,僅能滿足少部分老年人的學習需求。“總體來看,依然是供不應求。”哈爾濱老年人大學辦公室主任張靜說。該校開設了100多門課程,單個學期有超過4萬人次報名。  公辦老年大學數量有限,且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及農村地區供給短缺。在此背景下,市場化運作的民辦老年大學迅速發展,填補了老年教育資源的缺口,而一些不法分子也找到了可乘之機。  從監管角度來看,當前民辦機構入局老年教育門檻較低,部分機構甚至無審批即運營。哈爾濱老年人大學教務處處長孫登成說,部分老年大學的課程內容和講師資質不符合標準,大量不具備專業教學能力的人員進入該行業,其中不少人本質上是銷售人員,而非教育工作者。  一些地方的監管部門對老年教育關注度較低,未能形成統一監管體系,導致不法商家得以鑽空子,甚至出現“打擊一批,又冒出一批”的亂象。

讓老年大學回歸教育初心

要讓老年大學真正成爲老年人學習和交流的樂園,必須強化管理,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  嚴格審覈辦學資質,完善課程監管機制。可建立全國統一的老年教育機構備案系統,對課程內容、講師資質、收費標準等進行嚴格審覈,同時對違規機構實行“黑名單”制度,一旦發現不法行爲,立即吊銷辦學許可。孫登成表示,地方應出臺有關老年教育的條例,規範老年教育。  強化市場監管,加大執法力度。相關部門應加強聯合執法,重點打擊以老年大學名義開展非法營銷的行爲。對違規機構,可通過“停業整頓+高額罰款+信用懲戒”的方式,提高違法成本。監管部門還可設立舉報渠道,鼓勵公衆提供線索,提高執法效率。  加強防詐宣傳,提高老年人的防範意識。曲文勇表示,社區和街道可以開展防騙教育講座,邀請專業人士講解典型案例。  建立老年教育體系,加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力度,減少市場“灰色地帶”。張靜說,面對當前供小於求的情況,可以增加市場化供給,但應引導社會資本正規辦學,提供適應老年人需求的高質量課程。同時,老年教育具有普惠性,依然要保留一部分公益屬性。應加大財政投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範圍。 據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