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人深陷"雲養豬"陷阱,謹防打着創新旗號的騙局
近日,央視《焦點訪談》曝光了一起以"雲養殖"爲幌子的新型網絡傳銷案件。四川雅安警方揭開了"禾元農場"App背後的騙局,該平臺以"認養黑豬"爲名,承諾投資1萬元200天可獲利6000元,短短一年多時間就發展會員4萬餘人。這個看似創新的"互聯網+農業"項目,實則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傳銷陷阱。
從報道披露的細節來看,這個騙局具有典型的"三步走"特徵。首先,精心編織的誘餌。平臺利用現代人對農業投資既陌生又嚮往的心理,打出"無需親自養殖""手機查看收益"的便利旗號,更通過僞造養殖場視頻、租用場地擺拍等手段營造真實感。孫女士的案例極具代表性——一個對養殖毫無經驗的上班族,僅憑App上的動態展示和初期幾百元的返利,就輕信了這個年化收益率高達60%的"理財項目"。
其次,循序漸進地收割。平臺深諳人性弱點,初期準時發放小額收益建立信任,待投資者放鬆警惕追加資金後,便以"轉港股"等藉口凍結提現。更狡猾的是,他們設計了一套嚴密的"推薦獎勵"機制,讓受害者不知不覺成爲騙局的傳播者。最後,金蟬脫殼。要求受害者赴港開戶的異常舉動,暴露出資金轉移的企圖,這種跨境操作大大增加了追贓挽損的難度。
這種騙局在較短時間就吸引4萬餘人,暴露出不少人在投資素養方面存在短板。在銀行存款利率持續走低的背景下,不少人有投資取得高收益的願望,卻又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識。報道中孫女士對"200天收益60%"的暴利竟毫不懷疑,反映出公衆風險意識的薄弱。這也是“雲養豬”騙局短時間內吸引大批用戶的原因所在。
值得肯定的是,此案的偵破展現了辦案民警的敏銳性。石棉縣出入境民警從辦證細節中發現蛛絲馬跡,沒有因"不涉及出入境事務"而推諉,這種跨部門聯動的警覺性正是防範新型犯罪的關鍵。同時也要看到,僅靠個案打擊遠遠不夠,需要構建全鏈條的防控體系:前端要規範"雲養殖"等新概念的商業應用,中端要強化金融、農業、網信等部門的協同監管,末端要完善投資者救濟渠道。此外,互聯網平臺應當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對涉農投資類App進行更嚴格審覈。
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脫離實體支撐的"創新"都可能淪爲騙局的溫牀。真正的智慧農業應該致力於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而不是設計複雜的金融遊戲收割投資者。當某個項目宣傳"躺着賺錢"時,投資者需要多問一句:這筆收益究竟來自農產品的真實增值,還是後來者的本金?監管部門更要警惕那些打着政策旗號、行非法之實的僞創新。
作者:王志順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