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萬噸石綿 環境部將建立地圖
臺南市環保局結合民間團體志工清理風災過後四散的廢石綿。圖/臺南市環保局提供
丹娜絲颱風重創南部,逾4萬戶受損房屋中有不少屋頂爲石綿材質,環境部長彭啓明昨直言全臺首度面臨「萬噸級災後廢石綿」處理挑戰,本週將啓動四大行動,與民間合作建立「石綿地圖」,由無人機盤查並比對點位,重新估算數量,並與地方合作清理及去化。
彭啓明昨在雲嘉南災後重建復原前進指揮所聽取臺南市府報告及立委的建議,在臉書貼文迴應表示,過去已有衛星遙測,這次會再用無人機全面協助驗證,配合地面的小蜜蜂部隊,更能確實掌握。
彭啓明說,散落的石綿瓦清運,會由環境部與環保局通力合作,找合格專業者處理,避免風險;也會強化稽查與抽查,全力協助災區民宅與農畜戶。工廠或非災區存若存僥倖心態亂棄置,一定依法處罰。
彭啓明指出,石綿清理難度高於廢棄光電板,涉及位置確認、拆除方式、清運、集中存放與最終去化等多重環節,每一步都需專業與安全規範。他形容「看過百噸石綿瓦存放場,景象驚人」,此次處理既是環境挑戰,也是公共安全課題,需各方攜手完成。
臺南市環保局副局長陳幸芬說,早期靠衛星遙測及光譜比對製作石綿瓦分佈圖,臺南有高達5萬多棟石綿屋頂,已與志工團體討論採用無人機和志工協助,重新調查災區的「石綿地圖」;民間團體擔心無主的石綿瓦無人通報或散落四處較難掌握,環保局會合作協助解決。
截至目前,臺南市已受理登記6146件,累計清運987.18公噸;環保局結合區公所、里長巡查、發送太空包、增派清運車輛,對自行包妥但未登記的石綿亦主動清運;爲降低健康風險,請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兼副校長李俊璋到災區宣導防護措施,提醒清理石綿時應配戴防塵口罩、手套,穿長袖長褲,先以水潤溼石綿,作業後立即更換衣物並盥洗。
環保局呼籲寺廟、教堂、私立學校、農會、倉庫及個人農業設施等非廢清法指定事業,可直接向環保局申請協助;畜牧場、漁業及農業設施由農業局造冊列管,石綿拆除裝袋後暫置於場內或指定地點,詳情可洽環保局、區公所或透過官方LINE(@960mbykg)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