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砸逾千萬研發石綿新處理技術 專家盼擴大應用
因掩埋空間寶貴、新闢不易,目前石綿每公噸處理費用高達4.5萬,環境部爲此已投入1400萬委託工研院研發新處理技術。圖爲嘉義縣石綿瓦建築。(嘉義縣環保局提供/本報資料照)
因掩埋空間寶貴、新闢不易,目前石綿每公噸處理費用高達4.5萬,環境部爲此已投入1400萬委託工研院研發新處理技術,旨在利用高溫破壞石綿具危害性的纖維,預估明年就能實際應用,減少20%處理費用。專家建議,環境部後續可在污泥、紅磚等廢棄物或建材,測試這項新技術可行性,擴大應用範圍。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長陳俊融表示,爲了降低石綿的清除處理費用,環境部2023至今年已投入1400萬委託工研院研發新的石綿處理技術,這項技術主要透過熱處理及化學處理將石綿瓦破壞後,作爲建材原料使用,目前正在申請試運轉,預估2026年就可以實際應用,推估可減少20%處理費。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兼教學發展中心主任郭益銘表示,固化掩埋即在廢棄物加入水泥及固化劑後進行掩埋,目前相關技術發展成熟,也較簡單,但廢棄物固化後體積、重量增加,只能進掩埋場,然目前掩埋場空間越來越小,也不易新闢,導致處理費用高昂,而熱處理技術則是利用高溫破壞石綿的絲狀纖維,就能讓其危害性消失。
他表示,環境部委託研發石綿熱處理技術具可行性,建議可修改相關法令,讓更多廠可合法應用,亦能考慮將這項技術應用在其他有害事業廢棄物,擴大其用途,例如可測試能否應用在污泥的去化程序當中,或者先將石綿破碎、高溫處理消除具危害性的纖維,再少量加入於紅磚內當作建材原料,也是一種可行的再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