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分析 建構策略韌性

全球產業環境正處於一個不斷重構的過程,因應外在變化,企業必須重新擬定策略,反覆在執行與修正間擺盪,然而企業策略能否更具韌性以因應環境變動、風險和衝擊時,便需具有情境觀點的策略規劃思維。

企業在應對政策與市場的不確定變動時,往往傾向依循過往行之有效的方式行動,稱爲「路徑依賴」,一旦企業走上某一策略路徑,就會傾向沿用相似邏輯、決策經驗進行後續選擇,這類反應來自長期穩定經營環境所累積的經驗,也深植於多數企業的決策邏輯中。

然而,若策略方針的訂定僅依賴單一趨勢變化來進行假設,忽略潛在條件組合與突發變項,將難以有效因應快速轉變的外部環境,眼下真正的挑戰,不在於企業是否能快速應對某一事件,而在於是否具備預先準備、針對多種未來佈局的能力。這也正是「情境規劃」的價值所在。

情境規劃並非預測工具,而是一套幫助企業釐清不確定性、建立策略彈性的規劃方法,其核心精神─未來可能出現不只一種樣貌,策略應能在不同情境中仍維持一致性與調適能力。其步驟包括:一、辨識關鍵決策因素,解析出具高度影響與不確定性的驅動因子;二、以驅動因子收斂組合出大情境;三、推演各情境下的策略配置與配套條件設計;四、萃取跨情境皆適用的核心策略,其餘保留爲選項或備案。這樣的做法不僅強化企業策略的彈性與韌性,也能破除路徑依賴的慣性思維,讓策略不再只是靜態規劃,而成爲可滾動調整的行動系統。

若以面對川普關稅所帶來的一系列衝擊,以五年後的未來視角爲例,或可將驅動因子收斂出「國際貿易協定」、「經濟復甦」兩項。

當前全球經貿秩序因爲WTO功能弱化,在關稅談判的壓力下,正在轉向以區域協定爲主的結構,如:RCEP、CPTPP,甚至更加的破碎化。因此五年後國際貿易協定的樣態,將對全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貿易秩序的破碎與整合將影響企業的投資佈局;第二個驅動因子是「全球經濟恢復力」。新冠疫情後,各地復甦步調出現明顯落差,此刻又面對關稅衝擊,更帶來通膨、抑制消費意願等隱憂,將影響企業市場重心的選擇,以及全球資源配置的節奏與優先順序。

將這兩項驅動因子交錯組合,即可推導出四種未來情境,解析當中的策略意涵,透過如此未來情境的推演,企業在策略規劃時即可思考哪些策略可跨情境共用、哪些資源部署更具延展性。

關稅風暴不僅衝擊供應鏈,更成爲一面鏡子,映照出企業在策略架構上長期累積的慣性弱點。當決策仍然建構於單一情境與預測邏輯之上,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局,往往容易失去判斷與方向。尤其在當前這個被稱爲「VUCA時代」的環境中—充滿易變性( 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與模糊性(Ambiguity),其代表着產業變動快速且邏輯破碎,原有的線性思維與靜態規畫已難以應對現實挑戰。

企業若持續依循過往經驗操作,策略將無法穿越完整的經營週期,也難以在動盪環境中穩住節奏。此時,更需要從「點的應變」邁向「線的整合」與「面的部署」,透過情境分析思維,設計出能容納不確定性、具備調整彈性的策略系統。高階決策者若能及早導入面狀策略與多元情境邏輯,不僅能強化組織韌性,更能在風險與機會交錯的時代中,爲企業奠定穩健前行的能力。策略,不只是選擇,而是一種引導組織穿越不確定的行動設計。(作者是資策會MIC產業顧問)